搜索 解放军报

《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陆振兴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3-08-05 09:15:00

《论持久战》的辩证思维

■陆振兴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这部著作辩证地分析了事物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总结中国全民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教训,研究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被后来的抗战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思想论断,指明了抗战发展的趋势和前途,明确了抗战的方针原则和战略策略,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廓清了迷雾,拨正了航向,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决心和信念。

《论持久战》通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辩证分析,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敌我之间存在着一些“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面临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但日本侵华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是失道寡助的。日本是一个小国,人力、物力不足,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的国力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是得道多助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足以支持持久战。中国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这些情况,决定了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论持久战》根据敌我双方矛盾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辩证分析,预见了中国抗战三个阶段将要出现的基本情况。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由此,毛泽东预见,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他指出,在第一阶段中,“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

《论持久战》根据敌我力量及其变化的辩证分析,提出了中国抗战的战略战术和方针原则。

毛泽东指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他强调,在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这个总方针和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根据敌我力量及其变化的客观实际,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削弱敌人力量,壮大自己力量,打败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他指出,在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抗战第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在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第二阶段,“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在我之战略反攻、收复失地的第三阶段,“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他强调,“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为了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即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实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实行战略的反攻战。他指出:“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战争计划即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要带灵活性,使之能适应战争的情况。要处处照顾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便改变敌我之间的形势。”

《论持久战》通过对战争中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努力关系的辩证分析,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是人不是物,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指出:“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他进一步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我们不赞成任何一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离开客观条件,变成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但是我们必须提倡每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他们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

毛泽东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他指出:“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强调指出,必须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

《论持久战》通过对事物两面性的辩证分析,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但抗战可以改造很多事物,将给中国带来巨大进步。

毛泽东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但是,抗战将锻炼中国人民,促进中国进步。他说:“抗战的经验已经证明,十个月的中国人民的进步抵得上过去多少年的进步。”“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我们把抗战和建国联系起来看,是正当的。”中国抗战,“牺牲虽大,时间虽长,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经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从事战争的信念,便建立在这个争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的上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传》写道:“《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在观察事物的方法论意义上有着普遍的价值。”《论持久战》的辩证思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智慧光芒,为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问题树立了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