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光芒照进童心之窗
■何家欢 李文博
作家胡继风的儿童小说创作,一直保有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他的代表作《鸟背上的故乡》《想去天堂的孩子》等作品,书写了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和心灵世界,表达了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感等现实问题的观照与思考。前不久,胡继风的新作《云朵上的爸爸》(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这一次,作家聚焦烈士、烈属这一特殊群体,以孩子的视角呈现了烈属一家的生活点滴,并从侧面讴歌了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英雄的缅怀之情。
小说《云朵上的爸爸》原型素材来自扬州籍烈士胡永飞和他的儿子胡博文的故事。在胡博文16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爸爸为了救护战友,壮烈牺牲在西藏边防线上。他的妈妈周忠燕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向他隐瞒爸爸牺牲的消息,而这一瞒就是10年。直到2018年,在烈士陵园的墓碑前,妈妈终于告诉了儿子真相。
小说就从那一次的父子“相见”开始写起,开篇便将读者带入强烈的情感震荡之中。书中小主人公名叫胡任翔。在他12岁的那年夏天,随妈妈一同去军营探望爸爸。然而,他对于爸爸的所有期待与想象,都在他与爸爸“相见”的那一刻凝固了。照片中爸爸那温暖的笑脸变成了一块冰冷的墓碑,墓碑之下安放的是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烈士。这些年来,胡任翔一直生活在妈妈精心编织的“谎言”之中,电话里的爸爸也是爸爸的战友竺远征扮演的。知晓真相后的他,在悲痛之余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他发现,原来所有的一切早就有迹可循。随着记忆的回溯,一名烈士子女的成长历程也在作品中渐渐铺展开来。
骨肉至亲的分离,无疑是令人痛苦的。但是作者并没有在创作中,着意渲染少年失去父亲的悲痛和生活的艰辛,而是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述说着少年所感受到的关心与温暖。胡任翔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从小就失去父爱的陪伴。幸运的是,在他身边有许多善良的人,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胡任翔筑起了一道温暖的港湾。真诚善良的“竺爸爸”十年如一日,代替战友为孩子送去礼物和问候。在学校里,老师们更是用心爱护和教导胡任翔,小心翼翼地保守秘密,不让他受到伤害。胡任翔的健康成长,最离不开妈妈那善意谎言背后的良苦用心。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摇摇欲坠的家,用内心的坚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安稳、幸福的童年。
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感性与温情。小说对父子之情的书写尤为感人。为了让这份父子情在文学呈现的过程中变得真实可感,作家以细腻的文字书写了胡任翔和爸爸建立情感连结的过程。起初,胡任翔是从奶奶和妈妈那里听到爸爸的故事。那些故事像一块块拼图,一点点地在胡任翔心中拼出爸爸的形象。再后来,电话成为维系“父子情感”的重要纽带,他心中爸爸的形象变得鲜活立体了起来。胡任翔第一次与“竺爸爸”通电话时,虽哭喊着抱怨“爸爸”为何这么长时间不打电话联系,但内心却是激动的,“我的爸爸再也不是照片上那个沉默的爸爸了!也不是故事里那个遥远的爸爸了!他是可以说话的!是可以笑的!是我喊他的时候他是可以答应的!”作家用一连串的感叹句,写出了孩子对父爱的渴望。但此时的胡任翔还不知道爸爸是一个舍己为人的英雄,他对爸爸的爱是出于一个孩子本能的情感需求。年幼的胡任翔在幼儿园门口,错将一名身着军装的叔叔当成了爸爸,抱着他的腿久久不肯放开……这些故事细节和人物心理的用心刻画,给这部小说赋予了触动人心的力量。
小说的尾声中,胡任翔来到了爸爸牺牲的地方,也终于知晓了关于爸爸的一切。如果说12岁之前,父爱是他情感上的需求和渴望,那么在那次“相见”之后,一种特殊的父爱则成为他精神上的崇敬与仰望。“云朵上的爸爸”犹如一座灯塔,照亮少年未来前行的方向。
胡任翔的成长映射了无数烈属家庭的真实缩影。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英雄的家庭。作者以真挚的笔触,细腻地描绘烈士与烈属们的故事。这种真诚的表达,不仅是对烈士烈属的崇高赞美,更是对他们所作出巨大贡献的深切敬意和感恩之情的真切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