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旅荣光与时间质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贾永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8-28 08:15:41

军旅荣光与时间质感

■贾永

“沙场秋点兵阳光和金属的质感让一场未来战争真实逼近那一刻,我忽然愧为书生忽然渴望哪怕变成一颗击发的子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军旅诗人程文胜新作《金铜花瓣》(金盾出版社)开篇《谋兵未来战场》中的文字,诗句如刀剑,铁鼓声犹振。

奋楫扬帆,厉兵秣马,人民军队变革重塑、换羽新生的时代洪流,唤起了诗人潮水般奔涌的激情。他写训练场上的刀光剑影:“刺刀见红红是战旗的颜色炉火的颜色当那一天来临枪刺上的每一点红都将闪耀荣誉的亮光”(《刺杀练习》);他写演兵场上的铁甲出击:“履带飞旋战车伪装闪烁草木光辉宛如一只威武的孔雀骤然开屏炮弹呼啸而出彩色的尾焰如同一根根炫彩的翠翎”(《孔雀开屏》);他为这支军队永远不变的颜色抒发心中的感慨:“一脉红基因/沿着新时代的根系新生/红色,初心的颜色/融入军服的纤维/奔流于我的血脉/比炉火更纯粹/比青山更沉稳。”(《名字》)即便是一个狙击手的一静一动,也让诗人生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一旦隐藏/便如子弹压进枪膛/黑洞洞深不可测/一生的能量皆被压缩被禁锢/蓄势待发/深藏不露……”如临其境的描写,甚至让人忘记了这是在读诗,而是在观看一部军事题材的纪录片。这是军旅人生的积淀,也是脚踩大地的馈赠。

诗集中,铁马冰河、战鼓雷鸣的作品占据了相当比重,“如果老得提不动刀枪躯体本能渴望阳光草地依偎不,不要满足我让人瞻仰的虚荣请让我还原为一个新兵再次投入熔炉……”(《重入阵列》)百战老兵精神不倒的形象跃然纸上。“这股气,沾拂羽林郎的袖箭汗血马飞踏的雁羽横槊赋诗三千里,怒发冲冠九万重这股气,是五千年民族血性数百代将帅风骨千百万烈士品性是烽火台上顶天立地的旗幡……”热血将士傲然挺立的雄姿犹在眼前。此外,作者作为一名思战谋战的新时代革命军人,职业属性决定了他的胸怀和视域更加辽远,他憧憬“穿过太阳花从低垂的密林踏浪南中国海的浩瀚烟波飞跃中国的世界和世界的中国”;他想“缝制一个包裹填充六韬、三略、尉缭子塞进战争论、暴力论、长征记系上雪山草地飘扬的鲜红丝带当然还有新时代的思想引信当信息化的能量蓄势待发我毅然点燃、引爆让和平积弊的沉渣碎片在寥廓的星空纷纷扬扬”。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对于谋兵制胜的诗意表达,更有一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独特视角和深沉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金铜花瓣》中,我们读到了寥廓长天的意境,这也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登高望远,拥有大视野才有高境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强烈的英雄情结,让作者一旦触碰到勇士和英雄题材,笔端便变得孔武有力。“不,我绝不后退/即使躯体不能再迎风挺进/残存的骨架也要屹立/抗击,一分一秒/冲锋,一秒一分”(《选择坚强》);“以逝去生命的名义/我持枪——让和平阳光在枪刺上闪耀/我执笔——让思想锋芒在笔端上激荡/我知道,追寻英雄的足迹/也许不能成为英雄/但景仰人民英雄/我肯定能成为一名好兵”(《景仰英雄》)。在《一个功臣的词汇》中,他一连选取了这样几个关键词:受领任务说“是!”孤军奋战说“拼了!”英勇负伤说“赚了!”遇到委屈说“算了”,被人同情说“惯了”,日子好了说“美了”,国家兴盛说“顺了”。你也许认为这样的遣词不够高雅和时尚,但这就是生活的原生态。诗与烟火气,并不矛盾。

军人也有乡情乡愁。远离家乡和亲人,戍守苍凉的边关,作伴孤寂的海岛,这种乡情乡愁会更加浓烈。“面对这百姓美味/故乡和异乡/立刻缠绕在一起/真想把筷子敲出金戈铁马的节奏/扯起嗓子吼上一曲/让一只幸福的海碗/翻腾出九曲黄河的滚滚涛声”(《兰州拉面》);“即使是这农家灶台的样子/也会让城里的我们默念乡村/默想清晨或黄昏的炊烟升起/默想溪边赤脚碰触到鱼虾的惊喜/默想那一年,你坐在灶台口/轻轻撅断一枝桔梗/温暖的灶火映红你的脸/墙壁上跳动着你出神的身影”(《我们围坐在灶台边》)……这是很多军人熟悉的岁月,也是生命情感的自由抒发和真实写照,读来很容易产生共鸣。

记得一篇怀念八十年代的文章中写道:“诗歌如烈酒,灌醉了整个八十年代。”我当时在边防前线服役,战友们在战斗之余,依然读《诗刊》《小说月报》,读舒婷、北岛。今天,诗歌仿佛没有当年那么“时髦”了。但是,不论社会生活的面貌如何变化,我们都需要有那么一批人坚守心中的文学圣地,持之以恒地为时代抒怀、为精神咏唱。他们的作品,让我们从审美中感受到时代景观与精神气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铜花瓣”是一个很贴切的文学意象。它带着金灿灿的军旅荣光和沉甸甸的时间质感,承载着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诗人的创作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