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国家至上》读书心得:迎难而上 听令而行 坚持到一线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郑植 张俊杰 周宁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2-23 09:47:14

逐梦的航迹

赵韦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国家至上》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10多个典型人物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中国战略导弹动力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品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这里,我们分享3名战友对《国家至上》的读书心得。

——编者

迎难而上

■郑植

“搞设计的人,不能出了问题就怨别人。”

——摘自《国家至上》第一章

在《国家至上》一书中,邢球痕这一人物让我印象深刻。

邢球痕在童年时期就经历了日寇的入侵,亲眼目睹侵略者的残暴和山河破碎的苦难,他深切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境遇。这样的信念,激励他刻苦学习,并立志投身国防科技研究。

在哈军工学习时,他被分配到“固体火箭武器科”。凭借自身的勤奋和出色的才华,他逐渐在航天事业中崭露头角。

由于没有测试火箭发动机的试车台,邢球痕和同事们“就在东山沟的山坡上挖了一个坑,下面埋一个三角铁做成的架子,把发动机喷管朝上固定住,进行试验。”大坑的不远处,摆了一段直径1.5米的混凝土下水管道。试车进行时,他们就躲在那里面进行观察。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们“4个月时间完成了设计、试验,到12月底就进行发射试验了”。邢球痕认为,搞设计的人,不能出了问题就怨别人。这也成为他此后几十年的工作态度。

后来,他成为原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院长,直接领导并参与火箭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航天四院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邢球痕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无论工作条件如何,邢球痕始终热爱自己的事业,哪怕再苦再累、阻力再大,也要迎难而上。

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士兵考学那段艰难的时光。计划考学时,我是一头雾水。要将多年没有接触的知识点再次捡起是十分困难的,不同学科围成的迷宫让我感到焦头烂额。

那段时间,看着身边计划考学的战友有条不紊地复习,我时常感到焦虑。邢球痕的故事,让我在几乎要放弃的时候,重拾了信心。考学远没有邢球痕面对的困难那般艰巨,我又有什么理由选择退缩呢?

最终,我如愿被军校录取。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只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就没有攻不下的“城池”。

听令而行

■张俊杰

“我们那会儿,也确实啥情况都不了解,就认一条:服从上级安排,南征北战,让上哪儿就上哪儿。”

——摘自《国家至上》第五章

在《国家至上》这部书中,我首次认识了丁汝昆,这位在航天四院42所工作的设计员。

丁汝昆是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固体火箭推进剂专业的高材生。在国家需要且人才分散短缺的境况下,他承担起了推进剂的研制工作。

在呼和浩特,他和同事押送科研生产物资。在闷罐车里一待就是十多天,地冻天寒,他的身体也落下了病根。

后来,单位接到了转移到襄阳的命令。襄阳的条件比呼和浩特艰苦得多,选址都在山沟里。丁汝昆回想当时,说道:“我们那会儿,也确实啥情况都不了解,就认一条:服从上级安排,南征北战,让上哪儿就上哪儿。”他和家人跟随转移的队伍,乘火车最终在襄阳郭峪的一个山沟安顿下来。

在郭峪,丁汝昆每天和高危易爆品打交道,一点小摩擦都可能引发剧烈爆炸,而他一干就是几十年。

这个故事,总让我想起自己以前在课题组的经历。当时,我刚完成自己的工作,导师找到我,希望我可以参与到某课题中去。

“小张,这个课题重大,投入时间长,短时间内可能没有参评奖项的机会。但我还是非常希望你能参与进来。”导师说话时面色很凝重。

我没有立即答应导师的邀请。当晚,我在实验室里仔细翻阅着材料,很难抉择。一方面,那时的我带着年轻的激情,迫切想要一个可以快速出成果的项目来证明自己;另一方面,我深知,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很有意义。最终,我加入了导师的队伍,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结果。

我想,我真正理解了丁汝昆那句话的含义。听令景从,不仅要说在嘴上,更要走在脚下,记在心里。丁汝昆和家人四处奔波、为国铸剑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也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坚持到一线去

■周宁

“这个细节上的小差错,不到现场根本发现不了。”

——摘自《国家至上》第十章

《国家至上》一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为了及时掌握导弹发射系统研制进度,副院长叶定友把家搬进了设计室、生产厂。

与该导弹发动机研发项目同时进行的,还有某战术型号发动机项目。在一次试车中,叶定友发现战术型号发动机头部不停往外冒烟。虽然试车成功,但异常现象必须搞清楚,于是叶定友带队深入整个生产流程中排查原因。“不略过任何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叶定友对排查工作的要求。

经过系统排查,果然发现了问题。按规定,操作人员贴片操作中使用的刀具应为钝形刀口,但实际操作中为了方便,有人员自作主张换用了尖形刀口,刺穿了隔热层,使发动机形成冒烟点。“这个细节上的小差错,不到现场根本发现不了。”叶定友感慨道。

正是靠着“深入一线”的“工作法宝”,叶定友将发动机存在的问题都如数破解。

记得我刚获得机械师作业资质不久,负责的飞机试车就出现了故障。排长命令我快速检修,确保飞行任务正常进行。我拿着操作手册和老班长留下的笔记一页页翻找,但始终没有解决飞机出现的问题。

眼看任务时间将近,排长带着我,将飞机所有系统挨个检查,终于确定是座舱的一个按钮开关未打开导致故障。

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自己排查的时候没有找到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仅凭主观臆测和书本知识来解决问题,而没有真正“俯下身子”全面检查。说到底,自己还是缺乏叶定友身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工作作风。

由此,我感悟到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像叶定友一样,坚持到现场去,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装备、对战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