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读书会
《星火燎原》为毛泽东同志题写书名的红色经典,收录300余篇革命故事,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历程,展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奋斗,是我们传承优良传统的重要读本。本期,我们分享战友们阅读《星火燎原》的心得。
——编者
把道理讲清,任务讲明,战士们就可以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专靠指派命令,不做宣传鼓动,就是执行了命令,也不会得到更大的成绩。
——《星火燎原》第二卷
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同志对破除部队普遍存在的军阀主义管教方法所作的一次报告中的内容。他强调,“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反对命令主义”。作为一名基层指战员,读到这段话,我内心深受触动。现在的年轻战友思维活跃,有时强制性的命令容易使他们觉得被“推着走”,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在日常任务分配前,有意识地召集战友们围坐一起,共同讨论任务的背景和训练的重要性,围绕“为何而战”和“如何做得更好”进行深入交流,倾听不同的意见,从而统一思想,激励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完成任务。
空军某部干部 刘艺爽
沾满鲜血的双手还紧握旗杆,脸紧贴在旗杆旁边,眼睛凝视着前方,他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终于倒下去了,军旗却依然迎风漫卷,指向前方。
——《星火燎原》第十四卷
《一位难忘的掌旗兵》一文中,老黄护旗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次巡逻,我背着20多公斤的装具艰难前行。突然脚下一滑,我本能地抓住山岩,掌心却被冰刃犁开一道血口。班长拽住我的背囊带子大吼:“抓紧!界碑就在前面不远处!”当界碑从雪雾中显现时,大家三步并做两步走上前去。风雪中,我们哈着气一笔笔描红,界碑上的字在朝阳中更显鲜艳。当年老黄用身躯撑住战旗,今天我们以热血守望边关。我想,那些刻进青春的回忆,也在浇筑着雪域战旗的荣光。风雪中回望,来路的脚印已被掩盖,但界碑上那抹红,永远在云端闪耀着光芒。
陆军某部战士 付裕
正似一团团乌云,驭着西风,追赶月亮,想把光明掩尽,而那一轮 明月却径直向前,终于穿过云雾,把光辉洒遍了大西南的夜空。
——《星火燎原》第三卷
读至湘赣边区农民深夜传递油印传单的细节时,我仿佛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亲眼看见了他们如何在黑夜中悄然行动,将革命的火种传递给每一个渴望自由与光明的心灵。那些在白色恐怖中秘密行动的身影,在枪林弹雨中高举红旗的冲锋,让“星星之火”最终成燎原之势。书中“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论断,揭示了斗争的本质:它是饥饿时的咬牙坚持,是绝境中的有力反击,是用血肉之躯铺就通向光明的道路。历史的星火从未熄灭。它化作后来者胸中的热血,在每一次冲锋中燃烧。
陆军某部战士 蔡星祁
“要告诉指战员同志再忍受些疲劳。你们强渡乌江打得很好,相信你们能够继续完成这一新任务。”我们同声回答:“好!”立即出发,坚决完成任务。
——《星火燎原》第十三卷
这段文字是刘伯承在娄山关战斗前动员的情景。1935年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后,部队尚未休整,便接到“坚决夺取娄山关”的作战命令。还记得初入军校时,我们新训拉练经过娄山关。在陡峭的山道上,我仿佛看见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在弹雨中架起人梯;看见指挥员站在队伍最前沿,吼出震撼山河的动员令。触摸着被风雨侵蚀的战壕,我突然理解了拉练时教员说的“极限之外还有极限”。强渡乌江的奇迹并非源于超凡体力,而是源于对革命信仰的绝对忠诚。就像我们在训练中负重奔袭时,支撑双腿的不仅是肌肉记忆,更是“坚决完成任务”的执着信念。
陆军某旅干部 刘华山
就是我们这几个人牺牲了,还有人继承革命的事业。革命,总是要成功的!
——《星火燎原》第五卷
时值严冬,杨靖宇带领部分抗联官兵与日寇在濛江、辉南之间的山区周旋。到处都是敌人的岗哨和燃起的篝火,他仍满怀信心地鼓励大家继续前进。读到此处时,我不禁想起前不久瞻仰杨靖宇烈士陵园时的情景。墙上展陈着杨靖宇的一张个人照。彼时他年纪与我相仿,面庞清秀,正襟危坐、目光如炬。没承想,这竟是他生前的唯一一张照片。合上书籍,仿佛又听到他谱写的战歌:“既有血,又有铁,只待去冲锋……”
海军某部干部 周子强
蛟龙,不能困在沙滩,必须进入大海,才能有所作为;猛虎,不能待在平川,必须依靠高山密林,才能威震山峦。
——《星火燎原》第一卷
站在祖国边防线上的哨所前,捧读《星火燎原》,我突然理解了何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国境线上,哨所里的灯光,犹如当年闪着信仰之光的火种;巡逻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仿佛新时代的“长征路”;那些曾经用罐头盒种出的绿色蔬菜,闪耀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光芒。我们或许不会出现在聚光灯下,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甘愿做“星火”的传承者,用默默无闻的坚守,构筑起祖国的铜墙铁壁。远眺连绵的雪山,我看到无数传承的星火在这片土地上闪烁。它们照亮祖国的边疆,奏响动人的忠诚乐章。
联勤保障部队某部干部 刘涛
那年,朱德同志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也和大家一道去。他穿着草鞋,戴顶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
——《星火燎原》第一卷
1928年冬,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开展了一场挑粮运动。这段文字描写了朱德和井冈山军民一起翻山越岭挑粮食的场面。每每读此,总能想起一句话——“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更管用”。此前,刚刚结束新排长集训的我们,接到命令前去施工。那时,我们和战士们一起搬材料、扛水泥、挖电缆沟。虽然连续作业好几周,但所有人加班一起干,大家干活的劲头反而格外足,最终顺利完成任务。我想,作为一名基层带兵人,就要当好“排头兵”,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才能带出凝聚力强的战斗集体。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干部 管鹏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