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
■向贤彪
苏东坡能够在多个领域皆有建树,与他勤奋读书、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读书经验。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就盛赞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这一读书法,源自于他在《又答王庠书》中的自述:“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主张,一本书的内容丰富多样,人的精力难以全部吸收,因此读书时应有所侧重。每次专注于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如同军队从四面八方围攻敌人,要善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击,而后各个击破。
这种方法鼓励读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通过多次反复,逐步掌握书籍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全面把握书籍的内容,还能有效提升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苏东坡通过这种独特的读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面受敌”读书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苏东坡给朋友朱载介绍说:“我读《汉书》迄今抄写过三篇,最初是每段事抄三个字为题,第二遍是每段抄两字为题,现在只用一字”。朱载翻开苏东坡所抄的《汉书》,挑一字,苏东坡应声背几百字,无一字差失,几次改挑,莫不如此。朱载惊讶不已:“先生,真谪仙才也。”像苏东坡这样天赋异禀的大学问家,却愿意付出抄书这样的辛勤努力,这让我们后来者听闻后感到敬畏。世上不乏聪明之人,但愿意付出辛勤努力的人却并不多。一些人往往急于求成,阅读书籍不够广泛、思考不够深入,这样的态度无论是治学还是行事,都难免流于表面。
“八面受敌”读书法,还蕴含着多读与精读的辩证关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认为,通常人在读书中,都会有“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的感觉。因此,见到书籍便阅读,每本都试图读完,广泛吸收,虽然勤奋不懈,但读得虽多却吸收不佳。这样阅读若不加以“消化”,即使读过万卷书又有何益处呢?
他在读《春秋》时,曾这样反思自己: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读书尚要“韦编三绝”,而自己不如圣贤,读书必须读更多遍,应当读用犀革装订成的书,才能防止图书散乱。在当前繁忙的工作环境中,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显得尤为宝贵。因此,正确处理广泛阅读与深入阅读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八面受敌”读书法,与苏东坡一向倡导的读书要做到“自达”“自得”“自胜”是一致的。所谓“自达”,就是把读书当作一种内在需求,不需要外力逼迫;所谓“自得”,就是要有独到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所谓“自胜”,即通过阅读来克服和超越自我,从而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苏东坡喜欢读书,但不是“两脚书橱”。他在孜孜不倦地阅读中,不断提高和升华自我。古人追求,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把书读出“光芒”,贵在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智慧。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不是“掉书袋”,不是要做“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用而有为,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做好工作,实现自身素质和工作业绩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