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十五讲开启深入解读大门,探寻《史记》传统兵学智慧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曾睿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5-25 09:40:00

探寻《史记》传统兵学智慧

■曾睿

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自上古黄帝时代至西汉汉武帝年间3000余年的历史。其时间跨度之长、内容覆盖之广,堪称一座蕴藏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宝库。司马迁凭借其卓越的历史洞察力和叙事技巧,系统地展现了历史上的诸多战争、军事人物的活动,以及其中蕴含的战略战术。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40余年来致力于《史记》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他撰写的《〈史记〉精华十五讲》(以下简称为《十五讲》)于2024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经推出便受到多方认可。

该书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为指导,为我们开启了深入解读《史记》的大门。《十五讲》深入挖掘了《史记》中丰富的中国兵学思想,亦呈现出独具特色且深刻入微的洞见。

《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等5个部分构成,陈其泰在多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论述。书中提到《史记》的5个部分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各篇之间纵横交错且相互补充。这种多维度的编纂方式,让我们能够从不同层面了解上古至西汉3000余年中国军事活动的方方面面,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提供了丰富且珍贵的史料。

在“多维历史视野”中,《十五讲》对传统兵学思想进行了一场学术考古。总结军事经验、探寻克敌制胜之道,历来都是古人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史记》成书之前,中国古代兵家文化就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太公兵法》《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一系列专门论述兵法谋略的经典著作相继问世。

《十五讲》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考证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揭示了司马迁在继承其家族深厚的学术传统和深入研究先秦兵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了“成一家之言”的兵学思想,为从兵家视角撰写军事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研究成果清晰地描绘了司马迁兵学思想的演进脉络,使读者能够洞察到古代兵学思想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

在兵学传承层面,《十五讲》深入钻研历史文献和典籍,从内在逻辑到外在实践,对司马迁的军事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学理剖析,并强调了兵法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在题为“成功刻画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的第八讲中,对《史记》为《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立传的开创性意义给予了正向评价,并生动解析了司马迁如何将《孙子兵法》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军事战争的描述之中。

譬如,潍水之战中韩信“击龙且,详不胜”,通过“示弱”引得龙且军追击,再“半渡而击”,利用潍水之利歼灭混乱中的敌人,可谓“示之不能”“利以诱之”的典范战例。

又如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井陉之战的“背水一战”,都是《孙子兵法·九地》中“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战术思想的实践运用。《十五讲》的阐释,将抽象的兵法原则铸造成跃然纸上的战争史实,使得这份跨越千年的兵学智慧更加清晰且厚重。

在军事思想的领域,本书敏锐地捕捉到司马迁对于先秦兵学思想的突破和辩证思维。书中重点分析了司马迁如何通过《史记》来阐述其独特的军事观念,并进一步论述了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在司马迁看来,战争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挽救危局的手段,肯定了战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积极意义与存在必要性。这同儒家所持的“去兵、去食、存信”的战争否定观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陈其泰在《十五讲》中对司马迁的“战争即人之情性之理”的哲学思辨给予了高度赞赏。在他的解读阐释中,司马迁将战争置于人性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关系中考察,他主张要秉持慎战思想,既强调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又警示对战争需保持高度的审慎与克制。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警世箴言,凝结了司马迁对中国数千年军事史的深刻洞察,体现出他对战争本质及其与国家兴衰关系的辩证思考。这种借鉴历史、启发思考的学术方法,也体现在陈其泰解读《史记》中。

与此同时,《十五讲》对《史记》里面丰富的军事战略战术还进行了精彩呈现。在第十讲“兵家出奇无穷”的章节中,详尽写出了韩信在军事上的攻守策略和战场指挥:他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各个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洞察事情发展的内在逻辑,制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战略。

比如,在井陉之战中,韩信面对赵军20万的兵力优势和己方的地形劣势,果断采取了“背水一战”的战术。这一策略正是利用了士兵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从而激发了汉军的斗志。当赵军倾巢而出、全力进攻汉军时,汉军为了求生而奋勇拼杀,战斗力因此倍增。与此同时,韩信安排的伏兵突然袭击赵军大营,成功拔旗易帜。赵军发现自己的大营失守,军心瞬间大乱,而韩信则趁机进行夹击,最终一鼓作气击溃了赵军。

这一战例彰显了韩信灵活多变的战术思维和对战场态势的敏锐洞察力,说明在战争中不应拘泥于传统军事原则,而应根据具体情形灵活运用战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正如古语所言:“兵以正合,以奇胜。善用者,出奇无穷。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韩信的攻守策略和战场指挥,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代兵学思想中的深邃智慧。

《十五讲》以史学家的视角,将兵学放置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中,消除了军事史与政治史、思想史之间的界限。它不仅追溯了《史记》对先秦时期兵学经典的继承与变革,还揭示了司马迁如何将军事活动置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复杂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全面审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史记》中兵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评价:“《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陈其泰在《十五讲》中对其严谨的体例、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深邃的精神内核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们得以一窥《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在传统兵学领域所展现的独特魅力。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研究者从《史记》中汲取智慧,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