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徐州抗战“地下星火”
■孙跃先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这是我创作长篇历史小说《风起云扬》(中国言实出版社)时始终铭记的信念。这部小说以徐州地区隐蔽战线的斗争为主线,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徐州人民与封建军阀、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壮烈历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向隐蔽战线英雄的致敬,也是一场穿越历史的深刻心灵之旅。
创作《风起云扬》的灵感,源于我童年时期父亲所讲述的革命故事。他曾在抗战时期担任某军区城工部的地下党员,身着传统的长袍马褂,以一家贸易货栈作为掩护,在青岛等地刺探敌情、护送同志。父亲的事迹如一粒火种,点燃我对隐蔽战线英雄的敬仰。后来,我在徐州市工作,接触到许多参加过地下斗争的老同志。他们回忆起与石西岩、侯五嫂等地下党人并肩作战的往昔岁月,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英勇顽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从那时起,我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为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撰写一部长篇小说。
接下来,我带着满腔热忱深入钻研地方党史。如何将数十年的历史、众多的人物和事件浓缩进一部小说?如何让读者感受到那段热血与沧桑的岁月?这些问题如同一道道关卡,考验着我的创作决心。
在一次翻阅旧档案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一首绝命诗:“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眠。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这是徐州市一位地下党员在敌人刑场留下的临终遗言。寥寥数语,却如利剑般划破历史的迷雾,让我决心以“寻找隐蔽战线的星火”为主线,深入挖掘徐州地下斗争的真实细节与人物群像。
《风起云扬》以徐州党组织的斗争历程为主线,融入了杨兆麟、郁柏青、户秉刚、颜石峰等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他们虽出身各异,却因共同的理想而汇聚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如何真实而生动地描绘这些人物,成为创作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为此,我采用了“以史实为基础、以细节塑造灵魂”的写作手法,在深入研究档案资料和口述历史的基础上,挑选出能彰显人物性格与精神风貌的细节进行艺术创作。
例如,杨兆麟,一位曾参与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会员,亲眼看见那场历史性的变革。他对国民党“有钱‘剿共’,没钱救灾”的做法感到不满,因此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县长的职位。在徐州沦陷后,面对日伪特务提供的高官厚禄,他坚决拒绝,宁愿每日以菜糠为食,也不愿接受敌人的“肉粮”。在创作过程中,我选择这段情节,来刻画他那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同时,我引用了他一封家信中的话:“国破家亡,匹夫有责,吾辈当以身许国”,以此展现当时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担当。
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文学作品必须扎根人民,融入生活。在写作风格上,我采用平民化的语言来叙述徐州的故事,大量运用徐州方言和地方风俗,为小说注入生活的质感。我努力复原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使作品始终洋溢着浓郁的“徐州味儿”。
在小说中,鼓楼街的叫卖声、道台衙门的石墙、霸王楼的落日余晖、文庙的琅琅书声,都被勾勒出来。地方特色美食,如冯天兴烧鸡、麻老外卤菜等,点缀于生活细节之中,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步入了旧时徐州的街巷。
在对话的塑造上,我致力于使用贴近民众的语言,尽可能地赋予角色真实感。例如作品中,在一位老者为牺牲的烈士整理遗容时,哽咽着说:“八路军真有种!”这句简单直接的“大白话”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传达了人民对八路军官兵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牺牲精神最深切的敬意。
此外,构建故事结构是一项挑战。为了避免故事在25年的跨度中显得支离破碎,我借鉴了报告文学的叙事手法,采用了章回体的结构。我以“十几个关键历史节点”作为线索,例如杨兆麟抗击日寇、顾柏衡策反敌军等,将人物与事件紧密串联。在叙事上,我还尝试了多视角的切换,不仅包括地下党员的主观叙述,还有群众的旁观视角,甚至加入了敌人的视角,以展现斗争的复杂性。这种结构和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和可读性。
每当我踏入徐州的老街巷,轻抚那些历经风霜的石墙,似乎能听见革命先烈的坚定步伐,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动。
《风起云扬》不仅是一部描绘历史的小说,更是一曲向英雄致敬的精神赞歌。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古城的解放,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激励我们续写新时代勇往直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