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尽人间事 写透万种情
——读《冯俐剧作选》
■蒯天
剧作家冯俐的三卷本作品集《冯俐剧作选》(作家出版社)收录了冯俐数十年间创作的60多部剧本,约百万字,按体裁和主题编排为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以大型舞台剧为主,涵盖话剧、歌舞剧、舞剧等不同形式的10部作品;中卷聚焦短剧创作,收入包括戏剧小品、音乐短剧、综艺短剧等在内的43部作品,并附有两部电影剧本;下卷则集中展现了冯俐在儿童剧领域的造诣,收录了成长戏剧、独角戏等各类11部作品。作品集不仅是对作者个人创作轨迹的全景式呈现,更为年轻一代戏剧创作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阅读《冯俐剧作选》,突出的感受是她的创作版图非常辽阔,横跨话剧、音乐剧、歌舞剧、舞剧、诗剧、广播剧、小品、电视短剧及电影剧本,甚至在电视剧领域也留下近300集经典作品,如《北京夏天》《穿越时空的爱恋》《我爱我家》等,每一部都镌刻着时代的文化记忆。题材上,她自如游走于现实、历史与幻想之间,风格则涵盖正剧、悲剧、喜剧等多元类型。值得称道的是,其作品超90%都被成功搬上舞台、荧幕或广播平台,在不同媒介领域引发广泛传播,形成良好市场口碑,并斩获国际国内重要奖项。很难想象,若没有对历史脉络的熟稔、对文化肌理的洞察,如何能在如此广阔的创作领域中纵横捭阖?
阅读冯俐的剧作,既能窥见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触摸一代人的精神轮廓,也能领略一方水土的独特风情。其剧作具有贴近时代脉搏、贴近生活肌理、贴近精神母题的创作特质。
冯俐的现实题材剧作里有一种岁月沉淀的厚重质感,如同精心封存的时光胶囊,将不同时代的社会切片、人性样本妥善收藏。她笔下的主角也好,配角也罢,生旦净丑,甚至跑龙套的小人物,都在时代的大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是主动选择,抑或是被动裹挟,其中的复杂况味,唯有戏剧能以具象化的冲突、诗化的语言,将命运的微妙与宏大娓娓道来。
以话剧《人跟人不一样》为例,这部探讨人性差异的作品,以山东枣庄山家林矿工程师苏德福为原型——为何偏偏选中这个看似平凡的人物?因为他的人生选择颠覆了世俗认知:出身优渥、背负家族期望的他,毅然选择扎根煤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为了精准捕捉人物特质,冯俐突破性别与环境限制,两度奔赴枣庄矿区,在一个多月时间里,20余次深入井下。要知道,在当时的煤矿行业,几乎没有女性下井。当《人跟人不一样》在首都剧场首演时,近20米长的舞台水箱实景呈现井下抢险场景,逼真的视觉冲击让业内人士惊叹:“这个剧组太敢想、太敢做!”而在矿区的3场演出,更引发矿工群体的强烈共鸣,许多观众含泪表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心声!”
在经典文学改编领域,冯俐的大型芭蕾舞剧《红楼梦》堪称跨界融合的典范。她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以芭蕾的肢体语言为媒介,重新勾勒人物的心理轨迹,让贾宝玉、林黛玉等经典形象在足尖的旋转中,迸发出对命运的抗争之力。这种将东方古典美学与西方芭蕾艺术结合的尝试,让这门“足尖上的艺术”,在《红楼梦》的诗意世界里生根发芽,开出东西方文化对话的艺术之花。
儿童剧《山羊不吃天堂草》的创作,则展现了冯俐在跨界创新中的哲学深度。这部改编自曹文轩同名小说的作品,以“山羊为何宁可饿死也不吃天堂草”为核心隐喻,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蜕变,探讨尊严、选择与生命价值的终极命题,最终斩获曹禺剧本奖。这种将文学母题转化为戏剧语言的创作智慧,为儿童剧注入了哲学思辨的基因,拓展了儿童戏剧的思想边界。
阅读《冯俐剧作选》,人物的一颦一笑、一悲一喜,皆鲜活如在眼前,挥之不去。让人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剧作家,在虚构与现实的交界处,走入叩问灵魂的精神圣殿。这三卷本作品集,不仅是一位剧作家的创作备忘录,更是中国当代戏剧艺术发展的微缩史,见证着一位艺术家以笔为刃,剖开生活表象,直抵生命本质的勇气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