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科幻的意义:看到未来已来,也回望来时路,坚定乐观走下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彥利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8-24 09:07:46

▲《行歌三叠》:王晋康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用想象预演未来

——评长篇科幻小说《行歌三叠》

■徐彦利

王晋康长篇科幻小说《行歌三叠》由其短篇《一生的故事》扩充而来,在保留原故事轮廓基础上,深化主题并创新了叙事结构。一场时空旅行,关系着两代人的命运,瑰丽绚烂的科幻奇想与生离死别的人生境遇交织在一起,深邃而悠远。

24世纪的青年戈亮,为消灭掌控人类的人工智能“大妈妈”,乘坐时间机器回到21世纪,试图阻止科学家陈影的研发以改变人类历史轨迹。但这一过程中,戈亮意外与陈影相爱,放弃了计划,两人还婚育生子。之后,穿越时空的戈亮变成量子状态,只能用强烈的意念对抗“弥散”,但他并未返回自己的时代,而是如影子般默默守护妻儿。

错综曲折的故事,指向科幻的两个重要话题。

一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开篇之初,作者便提出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助手还是敌人这个问题。作为人工智能,“大妈妈”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却又导致人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下降。对于这样的人工智能,听之任之还是彻底清除?戈亮对“大妈妈”的敌意,陈影对它的防范,都体现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早期态度。作者在字里行间则展示了乐观与豁达,人工智能并非洪水猛兽,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人类不应将自身的退化归咎于人工智能,而应自我反思。如同不主张“杀死大妈妈”的玛丽,不妄图消灭人工智能,而是发起移民运动,准备在新的星球建设新的家园,重启人类的创造力。而“大妈妈”也悟出与人类的共存之道,不是言听计从,而应互爱共生,于是主动前往息壤星,将地球交还给人类。这种理解合作、互相成全,为现实中我们与人工智能的相处带来诸多启示。

另一个是时间。时间构成了历史,历史则是时间的总和,这里面有科幻创作的无穷矿藏。在戈亮的穿越冒险中,过去、现在、近未来和远未来并置,读者可以站在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向前回忆或向后憧憬。无论戈亮所处的24世纪,还是陈影所在的21世纪,彼此互为因果,又互为开端,有时甚至形成充满悖论的闭环。多重人称视角交织切换,使情节之间相互补充、嵌合,勾勒出完整故事。作者还运用倒叙、插叙、预叙、补叙等多种方法,将一段段切开的时间碎片连缀起来,叙述层次鲜明而多元。

在复杂的时间链条中,历史会不会因时空旅行发生偏离?作者给出了清晰有力的解答:历史的结局,不会因为时间旅行而改变,人类注定要完成应有的突破。

读罢本书,眼前似乎映现一个画面:人类沿着无尽的时间长河踽踽前行,边走边唱,歌声刚劲。也许科幻的意义就在于此,看到未来已来,也回望来时的路,每一步都要坚定、乐观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