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用一次次极限飞行诠释“蓝天卫士不论男女”的英雄气概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子影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0-14 07:59:51

蓝天下的回响

■张子影

作为夫妻作家,我与丈夫曾有情虽多次合作,却很少介绍他的作品。读完他的新作《请求起飞》,那些翱翔蓝天的故事与记忆中父亲的背影渐渐重叠,我提笔写下了这篇短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以女飞行员为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或多或少与我和我的家庭有些关系。

我出生在一个空军家庭,父亲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母亲是一名空军政治干部,我是听着战斗机的轰鸣声长大的。10岁之前,我随父母辗转迁徙过3个地方,每个地方无一例外都是机场:灰白、笔直、悠长的跑道,是父亲驾机升空和回家的路;湛蓝、深邃、辽远的天空,是父亲人生的舞台和战鹰出击的阵地。后来,我毕业于一所军校,在空军的多个岗位锻炼成长,直至成为一名空军专业作家。这些年,我写过不少关于父亲和飞行员的作品。在写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战机总是伴随熟悉的轰鸣声,从我的文字中掠过。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已任空军某飞行团团长。我们家的隔壁住着一位副团长,他家有3个男孩,老大上三年级,老二老三是一对双胞胎,与我同班。这3个男孩特别调皮,经常欺负女生。那时的机场营房简陋、不隔音,他家经常传来吵闹打架的声音,让我们家深受其扰。有一天,他们的爸爸在飞行训练时遇到机械故障。为了不让地面经受二次灾难,他们的爸爸在飞机爆炸的最后一刻,驾机远离了人群和建筑,坠落在空旷的荒野。从那以后,隔壁再没有传来打闹声,3个男孩也从此不再欺负女生,他们在一夜之间长大了。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真切感受飞行员的牺牲。这件事加速了我的成长,无忧无虑的我开始担心父亲和其他飞行员叔叔的安全。

有一次,父亲在万米高空进行一个风险极高的飞行动作,战机一个高速侧翻,意想不到的危险发生了。父亲听见一声巨响,机舱盖竟然整个脱落了。发生这种情况,保住飞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地面塔台命令父亲弃机跳伞。然而,父亲不忍舍去他心爱的钢铁战友,决心把战机飞回去。他靠着敢于牺牲的勇气和过硬的飞行技术,沉着应对,最终平安返航。

尽管父亲有过多次历险和受伤经历,但蓝天对他的诱惑胜过一切。当了某飞行师师长之后,每年的飞行训练,他仍然雷打不动飞全师的第一个起落。在多年的飞行里,只要父亲没有返航,无论多晚,母亲都不会睡觉,直到等父亲降落后打来报平安的电话,母亲才放心地熄灯躺下。

有情是一位出身陆军的作家,我们有着同样的军人特质和文学理想。他非常善于捕捉灵感,观察生活,把我和父亲的过往以及相关资源,变成了他创作的素材。他还深度参与我的一些采访活动,与我共享创作素材。比如这部《请求起飞》,是以我军首批战斗机女飞行员为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塑造了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李如雪的艺术形象。多年前,我写过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试飞英雄》,其中记录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轻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歼-10战斗机的试飞历程。曾有情与我共同采访了部分试飞员,他因此受益匪浅,扫除了一些技术盲区,为《请求起飞》这部作品增添了知识性和专业性。

我曾经多次采访过这批女飞行员中的佼佼者余旭。她是第一位驾驶歼-10战斗机的女飞行员。不幸的是,2016年11月12日,余旭在飞行训练中遇到战机故障,青春永远定格在30岁。她的姓名被镌刻在空军英烈墙上,成为众多空军烈士中的一员。

因为我与余旭和多位女飞行员熟悉,我就成了有情获取创作素材的“近水楼台”。这是他把《请求起飞》的主人公李如雪,设定为我军首批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的重要原因。在他写作的时候,当我听到他的电脑键盘发出持续连贯的敲击声,我就知道他的文字像战机一样“飞”得十分顺畅;如果他的键盘声断断续续,甚至寂静无声,我就知道他可能出现了创作上的“机械故障”。这时,我的“资料库”随时准备对他开放,为他的思路加油续航。

我见证了有情创作《请求起飞》的全过程,也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在电脑上阅读这部小说时,我的耳畔再次响起熟悉的战机轰鸣声。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女飞行员们如何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军人的使命,如何在万米高空创造一个个飞行奇迹;看到了她们比男飞行员面临的更多难关:生理的极限、心理的压力、传统的偏见……但她们从未退缩,用一次次极限飞行,诠释了“主战装备不分性别,蓝天卫士不论男女”的非凡胆识和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