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迈向“去中心化”的平坦世界
——从《世界是平的》看世界
■吴根友
美国著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于20年前写过一本书,名叫《世界是平的》,讲述了网络技术时代下世界匀质化现象与趋势。该书的中文版是根据2005年英文初版翻译的,于2007年出版。在书中,弗里德曼虽然清醒地意识到,现实世界并非是平等的,但他预测未来世界会因为网络技术的普及而向着均匀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从目前西方一些国家所采取的技术与贸易壁垒政策来看,弗里德曼的预言是暂时落空了。不过,从他对于网络技术的正常推广而造福人类的预期来看,却又恰恰表明目前一些国家的技术与贸易壁垒政策,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错误行为。
“世界是平坦的”,是弗里德曼提出的一个隐喻,他十分清楚现实的世界是不平的,但他仍然概述了会导致世界变平的“十大因素”,这十大正面力量都与电脑及其操作系统有关。他指出,促使世界变平的前三种力量依次是:其一,柏林墙的倒塌、比尔·盖茨改良版的Windows3.0操作系统与IBM的家用电脑结合投入市场。其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Web的出现与网景公司的上市。其三,工作流软件——让人们的应用软件相互对话。他指出:“工作流软件的革命是这样发生的:柏林墙倒塌后,个人电脑、Windows和网景浏览器让人们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联络,然而人们很快就不再满足于浏览和发送电子邮件、实时信息、图片和音乐,他们希望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设计、创造、买卖、记录存货、替别人申报纳税、在世界的另一端帮别人读X光片等。他们希望在任何两地的任何两台计算机间完成这些操作。”接下来的力量还有:其四,上传(uploading)驾驭社区的力量。其五,外包:一些具体的低端的业务向经济与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以减少费用、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其六,离岸经营。其七,供应链的出现。最后的三种力量是:其八,内包——一种水平合作和创造价值的形式。其九,提供信息的搜索引擎,如谷歌、雅虎。其十,数字的、移动的、个人虚拟的类固醇。
弗里德曼进一步指出,这十种力量可以通过“三重汇合”而形成一种立体的让世界变得平坦的力量。首先,十种因素的汇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平台。这是第一重汇合。其次,在这一全新的世界平台上,商家与个人接受了新习惯、技术和流程,新的世界平台和新的经营方式相结合,从而让世界变得更加平坦。这是第二重汇合。最后,当世界在变平坦的过程中,来自中国、印度等国的30多亿人口走上竞争场地,他们很快就利用平坦世界的一切新工具与其他人开展竞争和合作,从而形成了第三重汇合。
在笔者看来,第三重汇合目前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拉丁美洲、非洲等更多的人口加入世界经济贸易、技术的交流之中,世界的竞争与合作还将变得更加激烈而复杂,而人类世界也将会因此变得更加平坦。柏林墙的倒塌只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象征。实际上,更多阻碍世界变得平坦的围墙都应当逐步拆除。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国家人为地筑起各种壁垒,就是在制造新的“柏林墙”。技术与现代文明成果共享的平坦世界,应该在尊重人的基本权利、认同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基础上,畅通世界的技术、贸易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重新认识到,地球虽然是圆的,但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将使世界变得是平坦的。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又回到了《周易》时代“直方大”的地球观,但在实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是平坦的”这一新观念,是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与制度作保障的前提下,人类更进一步消除了多层面交流、互通、通利、通智的障碍,实现互利共赢共创的新局面。“世界是平坦的”只是一个隐喻,它指向的是利益、机会、智慧在更短的时间内为人类所共享;地理、民族、政治、宗教、文化之墙在人类的福祉面前逐渐拆除与瓦解。共享的世界未来,应该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而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应当有一个强有力的良好地球生态作为基础。这个多元世界有共享的互联网技术,也应当具有普适性的平坦世界的共享规则。世界各国应该在互联网的平坦世界里,从各自文明的传统出发,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公平竞争与互利共赢的活动中。与此同时,这个共享的平坦世界,最终将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平等世界。基于新技术的发展,人脑与新技术产品对接,平等、自由、个体精神特质与丰富性进一步养成。未来世界不应是一个单向度的世界,而是一个更加丰富的、互联互通的世界。网络技术可能出于技术的原因有中枢神经区域,但人类的存在与活动,将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坦与平等的世界,任何一个存在之点,都将可以作为互联互通世界的起点。这或许是当下我们对“世界是平坦的”这个命题所给出的进一步解读。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