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千载桥梁文化
——评《诗画桥》
■姚雅馨 张洵
《诗画桥》(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书由中南大学的杨雨、何旭辉、王嘉三位学者倾力撰写,将古代文学、桥梁建筑学、古典绘画艺术巧妙融合,以诗意之笔勾勒建筑之美,借绘画之境映照诗词之魂,带领读者开启一场跨越古今、贯通文理、徜徉艺境的奇妙之旅。
《诗画桥》以诗为钥,以画为镜。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自古便有诗画互通的传统。诗人以诗有画境为追求,画家亦以画有诗韵为大成。诗画兼善者则如苏东坡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同时,诗与画存在着不同的审美向度,诗是一种长于时间的叙述,画则是展现空间的描绘,二者的交融是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交织,诗歌给予绘画无限的想象延伸,绘画则将时间定格于一时一刻,成为诗歌成像的镜子。《诗画桥》正是抓住了诗与画这两个姊妹艺术的互动性和映衬性,为读者解读诗句背后情感意蕴的同时,提供了想象的支点。正如书中第七集《觅句灞桥风雪天》中,孟浩然因仕途失意,转而纵情山水,徜徉诗海,留下“灞桥风雪中驴子上”的“真名士”形象。宋代夏珪以此为题材绘制《灞桥风雪图》,一桥一驴一人与皑皑白雪,构成了“灞桥雪。茫茫万径人踪灭”“肩山吟耸轻寒冽”“骑驴老子真奇绝”的寂静空茫,也塑造了“驴背吟诗清到骨,人间别是闲勋业”的清高形象。全书通过诗与画的交融和共创,实现了对桥之韵的直观呈现和意象延展,构建起立体的文化景观。
《诗画桥》以时为序,以桥为引。该书的架构可谓处处显露出作者布局谋篇的巧思,沿历史长河而下,读者得以领略由一座座桥梁架构起的文明史。从《诗经·大雅·大明》的周文王“造舟为梁”,迎娶太姒,实现两邦之好,奠定“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基础,到“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的雄姿英发和家国情怀,再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呈现的中国桥梁建设新篇章与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恰合乎《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全书共分为十五集,以特定时代的特定桥梁为锚点,纵论其前世今生与文化附着,借助桥梁意象,构建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文化史与桥梁建筑史,让读者清晰感知到桥梁既作为实用工具,又作为经典文学意象和精神象征的嬗变历程。
《诗画桥》还做到了情境相生,学科互融。该书并非作者杨雨的首次“跨界”,此前的《物语诗心》即尝试通过解析诗文,呈现现象背后的物理哲思。此次杨雨、何旭辉、王嘉三位学者借助诗、画、桥三者的交融与互动,较好地处理了文学绘画之情与桥梁建筑学之理的关系,正如第六集中呈现的“渭桥惊马”历史事件及典故,借用根据文献记载和汉代画像砖绘制的秦渭桥复原图,辅以一系列精确数字和结构描述,印证了渭桥作为秦汉以来军事和政治地标的重要性及其在古今诗歌中的典型性,情与理的分寸得到了较好的把握。以诗词为桥赋予灵魂,使其从冰冷的建筑变为充满情感的意象;以绘画为桥描绘形貌,让其建筑之美得以直观呈现;以桥为诗词与绘画提供创作源泉与灵感寄托,在诗、画、桥三者的交相辉映中,得见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濠梁同见招”的友情、“水深桥梁绝”的家风传承、“篮舆上洛桥”的晚年之乐、“草桥惊梦”的爱情、“一桥飞架南北”的豪情……每个文字都流淌着诗意,每一幅图画都蕴藏着生动的故事,每一座桥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桥梁不仅见证了波澜起伏的过往,更连接着壮阔美好的未来。当科技促进桥梁建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崭新的桥的诗篇也将被挥笔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