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梳理文学与城市的互动
——评《百年文学中的北京》
■张凌岚
北京,这座被梁思成誉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的城市,在百年中国文学想象的维度上,既是具体可感的物质存在,更是审美观念变迁的载体。北京是庞大而驳杂的,更是多面、多层次的,将北京这一文化符码收束于文学的视野,既可见文学表达与都市生活的双重建构,又可见蕴藏其间的城市精神嬗变。百年文学中的北京既面向历史,更面向文化。
张莉主编的《百年文学中的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丛书,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百年中国文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其意义超过单纯的地域文学研究和地方文学资料汇编,不妨视为解码百年中国城市精神史、文化认同与城市现代性进程的重要参考。丛书以小说、散文和诗歌三类文学体裁作为各卷的分类原则,包括《小说中的北京》(全三册)、《散文中的北京》、《诗歌中的北京》3种5册。丛书突破了传统地方文学史以时间线索或作家群体为核心的叙述框架,转而以“当下”作为参照来编撰,贯通了北京的“过去”与“现在”,同时以“空间—文本”的互动为轴线,通过爬梳百年来不同作家对胡同、城墙、公园等北京城市空间的书写,显示了地理坐标如何被文学赋予情感记忆与文化隐喻的功能。这种将城市特质与文本肌理并置的编撰思路,为“文学北京”建立了动态的认知坐标。
《散文中的北京》作为丛书中最早出版的分卷,共收录27篇作品,分为“北京的思与情”“北京的人与事”“北京城的风景”三辑,既有老舍、沈从文、俞平伯、张恨水等现代文学大家对北京风物、建筑、人物的回忆和书写,又有汪曾祺、林海音、杨朔、史铁生等当代散文名家对北京滋味的咂摸和刻画,更有邱华栋、周晓枫等当代作家对当下北京生活的体认和思索。正如张莉在序言中所说,“散文强调情感的真实、事件的真实、人物的真实,而正是对真实的强调,才使北京风貌得以在散文中更为真实地保存下来”,尽管三辑各有主题和侧重,但贯穿全卷的市井人情与日常烟火让北京风貌格外鲜活生动。
《小说中的北京》共收录百年文学史中书写北京的中短篇小说47篇,又分为《京城风景》《北京故事》《新北京人》3册,展现了北京从烟火市井到新潮都市的多维图景。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小说因其虚构性和驳杂性更难以把握,而《小说中的北京》通过选文,提纲挈领地梳理出“小说北京”的线索。比如书中以鲁迅的《伤逝》为起点,抽绎出延续至今的“北漂叙事”主题。新世纪以来的作家延续了北漂叙事传统,在接续前人创作脉络的同时,因应社会变迁和语言演变,为北京题材小说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而宁肯、刘庆邦等作家则为扎根北京本地的故事赋予了新的艺术表现力。这些作品令北京书写蔚为大观,也让文学中的北京想象生机勃勃。
《诗歌中的北京》以60首精选诗作呈现新诗这一文学体裁与北京的世纪对话,分为“古城春景”“北京深秋的晚上”“西山如隐”“他在北京的清晨独自醒来”四辑。这部纵贯1918至2020年的诗选,既是以“北京”为线索的诗学考古,更是一部以城市为棱镜折射的中国新诗发展脉络。从新诗先驱的拓荒,到朦胧诗人的革新,再到学院派诗人的深耕,直至当下“打工诗人”等多元身份写作者的探索和创新,不同世代的诗人以各自笔触抒发自我的北京感知,让北京这座文学之城承载了城市与诗歌共生的文化记忆。其中可见中国新诗从萌芽到多元发展的轨迹,《诗歌中的北京》堪称一部以城市为载体的新诗发展微缩史。
我想,当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到华北平原,穿梭,缓行,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和近处蜿蜒的河流时,可能会指着更远处,问一句:“那里是不是北京?”北京在哪里呢?除了现实中可感的城市,对这一问题最具风致的回答,恐怕是北京正存在于那些文学经典名篇里。如今,这些名篇被收录进了《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给我们了解这座伟大的都城、人民的城市提供了新窗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