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探索1.5千克的“神秘宇宙”,澄清关于大脑的诸多误解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立铭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0-17 10:58:39

▲《脑科学讲义》:王立铭著;新星出版社出版。

探索一点五千克的“神秘宇宙”

■王立铭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说不清、想不透的感受:刚遇到一个人,却莫名觉得早就认识;昨天发生的事已经模糊,童年的片段却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突然对某样东西“上头”,难以自控……这些看似偶然的体验,都源于大脑特有的运作机制。

工作时,也会遇到各种难以掌控的状态:为什么一着急上火,就很难冷静思考?那些声称能摆脱健忘的方法,真的靠谱吗?人到中年,智商还能再提高吗?这些问题看起来跟情绪、记忆甚至智力有关,但其实,脑的工作原理才是关键。

再往深处想:我是谁?我的想法由我自己掌控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我们还有哪些不可替代的能力?这些关于自我、意识与未来的追问,都指向同一个出口——脑。

脑是我们一切心智活动的载体。正因如此,在人类全部科学探索中,脑科学是和我们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那一个,同时也是难题最多、困惑最多的那一个。很多人将脑科学称为“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过去10余年间,美国、欧洲、日本,当然还有中国,都启动了脑研究计划,试图揭开人类双耳之间、颅骨之内这区区1.5千克“神秘宇宙”的奥秘。

但脑科学越受关注,关于它的误解就越多:人类只开发了10%的大脑;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越早训练就越有优势;左右脑分别掌管理性和感性,每个人都有惯常使用的一半……

看到这些模糊甚至荒谬的观念广泛传播,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写一本书,让更多人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面貌。这部讲义回应许多关于大脑的问题,但我更希望带给你的,是一整套认知框架,帮助你看懂脑科学的整体结构。毕竟,要真正理解这门庞杂深奥、快速演进的学科,仅仅停留在表层现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入它的运行机制与影响因素,建立起系统性的理解。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碎片化信息时,才会知道如何判断和安放它们。

同时,这部讲义还尝试回应植根心灵深处、每次“露头”都会震撼我们的问题:在我们脑中,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如何理解世界,又如何看待自己?脑科学或许无法给出答案,但它会带来一种全新视角,让我们再次思考生命、意识与存在的意义。

为达成这个目标,我从“脑的四个角色”切入,循序渐进地展开对它的探索:第一个角色是人体中的智能计算机器。控制身体行动,完成学习和记忆。第二个角色是本能和情绪的容器。从睡眠到社交、从恐惧到快乐,情绪随时随地侵入我们脑海、影响我们的思想与行动。第三个角色是人类智慧的载体。我们具备许多动物不具有的能力,比如组织复杂的语言、进行理性而有逻辑的思考,甚至自我意识。第四个角色是人体的核心器官。我们将回到脑最本质的生物学面貌,看它如何在胚胎中逐步发育,又如何走向成熟、衰老直至死亡。

在探索大脑的过程中,我们注定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也一定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此文为《脑科学讲义》一书序言,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