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列颠大战略的神话:英国与欧洲世界中的国际政治斗争,1689-1914》,梅然著,商务印书馆2025年5月第一版
近代英国均势战略的真相
■杜哲元
笔者在很久以前就得知梅然老师正在写作一本关于近代英国对外战略的巨著,当时即甚是期待。当得知梅然老师的这部巨著已经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后,更是颇为惊喜。此刻细细研读真可谓是精神上的莫大享受。
何为不列颠大战略的神话?
该书全名为《不列颠大战略的神话:英国与欧洲世界中的国际政治斗争,1689-1914》,从书名的主标题就能看出该书的主题是探讨近代英国大战略的神话,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呢? 概言之,就是长期流行在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界的一种认知,即“欧陆均势是英国安全和全球地位的基石,英国对外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维护欧陆均势,近代英国的对外战略始终在坚定和积极地维护欧陆均势”。说它是“神话”,一是因为它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二是因为它被后世的政治人物和研究者奉为圭皋和定律,并深信不疑,甚至这一神话还是英国政界和学术界有意识构建与传播的。该书正是为了揭示和论证:维护欧陆均势并非近代英国对外战略的核心目标;近代英国也没有持续坚定和积极地维护欧陆均势。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该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第一个层面是探讨近代英国对外战略的十一个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本土安全、经济利益、殖民利益、海军优势、海上交通线安全、汉诺威利益、国内政治安全、低地安全、境外宪制事业和民族自由事业以及欧陆均势,这十一个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近代英国的十一项对外重大战略利益。通过深入分析这十一个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地位,以及维护欧陆均势与其他十个目标的关系,该书提出维护欧陆均势在英国对外战略中并不具有优先性。第二个层面是探讨近代盛行于英国朝野的三大战略思潮——孤立主义、自由国际主义与蓝水主义,这三大战略思潮在近代英国朝野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广泛的受众,它们与维护欧陆均势的主张相对立,极大地制约了英国向欧陆投入资源和力量以维护欧陆均势。第三个层面是通过分析从“光荣革命”到“一战”爆发之间英国的具体外交实践,揭示和论证近代英国对维护欧陆均势既谈不上持续坚定和积极,更难言成功,英国坚定且积极地维护欧陆均势只存在于少数特定时期(如拿破仑战争时期)和个别首相或外交大臣(如卡斯尔雷)主管时期。
挑战西方古典地缘政治学的立论基础
从笔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来看,该书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学术意义。一方面,该书挑战了西方古典地缘政治学的重要立论基础。西方古典地缘政治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和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等人相继创立,并在20世纪中期由尼古拉·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构建完成,该学说由“海权论”“枢纽地带论”和“边缘地带论”组成,对冷战时期以及当代美国的对外战略有着较大影响。而该学说立论的基础之一正是均势论,尤其是在“边缘地带论”中。该学说的核心论点是,欧亚大陆上有一个意图主导和控制整个大陆的强国或强国集团,一旦该强国或强国集团做到了这一点,将严重危及英美海上霸权国的安全与全球地位,因此英美海上霸权国要积极采取行动,以遏阻这个强国或强国联盟主导和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论”则更明确地建议“二战”后的美国应效仿近代英国的欧陆均势战略,以维持欧亚大陆的均势,尤其是在欧洲和远东这两块关键的边缘地带。然而,从该书对近代英国均势战略的批判上看,均势论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西方古典地缘政治学显然既高估了大陆均势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又高估了大陆均势对英美海上霸权国安全和全球地位的决定性和攸关性,还高估了近代英国维护欧陆均势的决心和力度。可以说,该学说的重要立论基础之一均势论有违历史事实,因此其可信度也存在着较大问题。
另一方面,该书为国际关系学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的结合探索出了一套范例。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之间虽然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张力。首先,构成国际关系学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虽为历史,但从研究侧重点和研究范式上讲,它与历史学中的世界历史研究却有明显不同。其次,历史知识在国际关系学研究中虽然相当重要,但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以及在历史深度、复杂度和细节度上却常常被历史学所诟病。最后,历史学较之于国际关系学同样也存在着问题,比如问题意识不够明确,史多论少;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有所不足;过于关注事实陈述,而对事实背后的动因和逻辑机理缺少深入分析;过于关注某个事件或政策“点”,而对一个时期整体的“面”有所忽视等。可以说,将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十分必要,但两者的结合却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该书对两者进行了较为完美的结合,既顾及了历史学特别强调的史料一手性和丰富全面性以及历史的深度、复杂度和细节度,又兼有国际关系学明确的问题意识、较强的现实关联性以及对动因和逻辑机理的深入分析。
霸权时代的英国是否有大战略?
既然维护欧陆均势不是近代英国大战略的核心和首要,那么什么是近代英国大战略的核心和首要呢?大战略这一概念形成于二战之后,它具有长期性、全局性、主动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是一国最高决策层立足于全局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主动对外部事务持续奉行的综合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式的系统性方略,它大致由利益、目标、威胁、成本、风险、能力、资源、实施方式、实施路径和实施步骤这十个要素所组成。该书考察近代英国的时间范围是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14年“一战”爆发的二百多年,以拿破仑战争为界,十八世纪的英国及其所处的国际地位和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十九世纪的英国有着显著差别,通常认为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如果聚焦于十九世纪霸权时代的英国,它的大战略核心或首要是什么呢?
该时期英国难言有一套清晰连贯和完备的大战略。首先,该时期英国并没有一套统筹各个军政部门的对外部事务的整体性预案;其次,该时期诸如关税、议会改革和爱尔兰问题等内部事务更为英国权力精英所关注,这分散和制约了英国对外部事务的关注与投入,而且该时期英国深受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多数时间内对于欧陆事务奉行“不干涉”政策,因此它对欧陆事务难言有主动经略;最后,该时期英国权力精英在英国利益和维护英国利益的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在两党之间,又表现在两党内部,格莱斯顿和迪斯雷利之争可谓是其突出表现。这使得英国的对外政策大幅摇摆,前任内阁无为,后任内阁躁动,前任内阁频繁用兵,后任内阁则匆忙撤军。可以说该时期英国缺少基本的大战略共识,连大战略共识都缺少,均势战略就更不可能居于大战略层面。该时期英国更多的是对外部事务刺激的应对,而且其应对也谈不上明智和有效,相反,其不少应对都可谓是短视、急躁、懈怠、平庸、消极与前后矛盾的。
既然该时期英国没有一套清晰连贯和完备的大战略,那么只论英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或首要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没有具体的指向和适用对象,它只是一项原则,这个原则可以概括为“保持行动自由”,该原则强调以静制动、顺势而为、见机行事、排斥结盟,反对对外部重大事件预先做出明确承诺和表态。英国的这一外交原则不仅适用于欧洲,还适用于世界其他地方。笔者曾在研究英俄大博弈的过程中发现,英国对于该原则的重视甚至高于对俄国威胁的重视。为了坚守这一原则甚至甘愿冒阿富汗倒向俄国的风险,甚至甘愿冒俄国借道阿富汗入侵英属印度的风险,不仅欧陆均势在这一原则之下,就连帝国安全也在这一原则之下。那么坚守这一原则是否有利于巩固英国的安全,维护英国的国际权势呢? 事实上似乎并没有——在中亚地区,它迫使阿富汗采取背英联俄之策从而导致第二次英阿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不仅使英国损兵折将,而且未能解决或减轻俄国对英属印度的威胁;在欧洲地区,诚如该书所展现的那样,使英国陷入到空前的外交孤立之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要为一战的爆发承担部分责任。因此可以认为,不仅维护欧陆均势是不列颠大战略的神话,而且不列颠大战略本身就是个神话——霸权时代的英国难言有一套清晰连贯和完备的大战略,甚至其应对式的对外政策也难言明智和有效。
《不列颠大战略的神话》的出版为国内国际关系史研究树立起了标杆和典范,不仅填补了国内国际关系史相关领域的空白,而且势必将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产生有益的启发;同时,虽然英帝国和英国海上霸权早已烟消云散,但从当今英国和美国的对外战略中仍能看到近代英国对外战略的诸多风格与特征,从这一点来看,这本厚重的巨著还有着观古知今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