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在战火中以科技捍卫正义,于艰苦环境中推动科技进步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连冠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0-29 14:53:45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杨舰主编,大象出版社2025年9月第一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科学战线

■连冠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年份,大象出版社出版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表彰了科学家在战火中以科技捍卫正义、于艰苦环境中推动科技进步的卓越成就。

由杨舰教授带领的作者团队基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范式,将“科学”和“科学家”置于核心位置,以通俗而不失深度的科学史叙事,关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不但描摹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战线,更揭示了科技如何成为影响战争及社会走向的关键力量。

本书第一辑“科学救国 共筑新长城”的10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科学家科学救国的作为,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第二辑“捍卫正义 携手建奇功”的10篇文章,则侧重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重点呈现了欧美科学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与贡献。

书中一系列科学与社会互动的典型案例,引领读者沉浸式体验战时科技发展,感受科学家科学救国、守护文明的信念。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毒气威胁,中国科学家积极行动:在宣传和教育方面,化学家孟心如教授在浙江大学讲授“军用毒气及其防护”,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开设国防化学课程;在制造方面,交通大学林继庸教授组织民族实业家制造防毒面具,清华大学庄前鼎、王士倬与顾毓琇、汪一彪、张大煜等著名专家上阵攻坚,研制新型防毒面具,前后两次为前线将士输送防毒面具数万套。

国内著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时局动荡中不断内迁,身处艰苦环境的科学家在人民与政府的支持下,创造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独特路径。方悴农、姚作农、乐天宇等本土培养的农业人才,在陕北开发农场、培育良种、教育人才,在农业教育、科研、栽培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战时农业科技所孕育的勃勃生机,为中国未来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空军将领黄光锐与航空工程专家王助率领航空研究院身处西南腹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推出国际领先的航空器材的木质替代材料,设计并研制出“研运-1”式滑翔机、“研驱-1”式战斗机,在烽火中点燃中华民族航空科技的火种。

本书的科学史叙事专业而生动。书中细致梳理弗莱明的学术经历、弗洛里的自述和牛津小组在《柳叶刀》上先后发表的两篇论文,得出严谨的青霉素发明时间线,为读者真实呈现出这一段科学往事。在讲述“喀秋莎”火箭炮发明与使用的过程中,作者巧妙运用正叙与倒叙交织的笔法,使读者仿佛亲历研发过程、亲临发射阵地。

反法西斯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有其深刻的伦理与道德使命。书中关注原子弹研发中科学家群体的力量,格外关注科学家群体的协作与分工。书中特别刻画了以吴健雄为代表的女科学家,以及曼哈顿工程中的众多女性科学工作者的形象,展现了她们在美国社会仍存性别歧视的环境中对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存续做出的卓越贡献。原子弹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得科学家警醒,英国物理学家罗特布拉特为此中途退出曼哈顿工程。战后,爱因斯坦、玻尔、迈特纳等几乎所有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都呼吁国际社会对核武器进行控制和管理,主张通过国际合作来防止核战争。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合众多科学家签名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便是科学共同体伦理觉醒的重要标志。

本书还以长时段的社会史视角审视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例如DDT,战时保护生命,战后的滥用却对自然生态与人类健康造成深远危害,引发人们对科技伦理的持续思考。

“科学无国界”,本书还生动呈现了科学家们构建起世界反法西斯科学共同体,跨越国界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的情景。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战时中国万里跋涉,作为当时中国科研的观察者和参与人,沟通战时东西方科学,完成了超越战争的文明对话。李约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8篇介绍战时中国科学的文章,同时向各大西方学术期刊推荐中国学者的文章,许宝騄、张宗燧、王淦昌、汤佩松等著名学者均曾受惠。王淦昌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为战时西方物理学家同行们指明了实验方向。“李约瑟在战时东西方之间架起的桥梁,一方面支持了战时科学服务于反法西斯战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战时科学在东西方反法西斯科学共同体交流中的发展。”战时的知识流动与技术传播,展现出科学自由发展的样貌。

战时,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按下了加速键。书中的20篇文章涉及的科学领域有营养学、地质学、农学、化学、核科学、医学、数学、计算科学、密码学、信息科学……既涉及传统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更多展现了战争激发出的新科技,这些科技进步不但影响到战争进程和结果,而且塑造出崭新的社会面貌。

作为一部深具历史深度、人文温度和现实教育意义的读物,《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不仅带领我们探寻战时科学的历史坐标,更是对科学家群体在人类重大危机中所做贡献的致敬。书中所传递的伟大抗战精神、科学家精神、科学伦理与跨文化合作理念,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深刻启示意义。

(作者为大象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