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人民军队胜战之源:毛泽东军事思想蕴含战争制胜智慧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褚银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0-30 13:29:20

人民军队的胜战之源

——读《战争制胜的智慧——毛泽东军事思想新论》

■褚银

在当代军事理论研究领域,袁德金研究员的《战争制胜的智慧——毛泽东军事思想新论》(北京出版集团、北京人民出版社)是一项新收获。这部31.8万字的专著,是在他为军事科学院研究生撰写教材《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第二版的基础上经过系统性重构与深度拓展而形成的。说实话,我觉得这是一部须以专注的态度细细品读的著作。

袁德金研究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自198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以来,他深耕40余载,著述颇丰。他先后出版专著《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军事家毛泽东》《毛泽东与陈毅》《决战:华北解放战争》《西北解放战争纪实》等10余部著作,并参加《毛泽东军事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等重要文献的编辑工作。凭借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他荣获军事科学院首届“叶剑英军事科研奖”等多项荣誉。2025年4月,其新作《战争制胜的智慧——毛泽东军事思想新论》的问世,以新的研究角度、新的研究材料、新的思想观点,在深入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毛泽东军事思想所蕴含的战争制胜智慧。

该书的显著特色在于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板块模式,采用专题研究式的结构设计,既保持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深化了对关键问题的探讨。作者以“战争制胜智慧”为主线,系统阐释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内核和实践价值。

作者认为,任何一种新思想的产生从来都不是理论家苦思冥想的结果,也不是空想家突发奇想的产物,而是以解决不同时代条件下的重大问题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必然有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根本性问题: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开展武装斗争?如何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人民军队?如何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克敌制胜?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内核。作者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论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独创性,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不同于其他军事思想的鲜明特征,即先进的科学性、广泛的人民性、突出的实践性、极大的创造性和独特的民族性。这一思想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新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确立,把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指挥家,更是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他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创造性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在领导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过程中,他提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创建和指导人民军队的实践中,毛泽东率先提出并阐明党的“绝对领导”概念,认为“共产党的这种绝对的领导权,是使革命战争坚持到底的最主要的条件”;毛泽东还创造性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认为“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他创建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以其科学的战争观、方法论和独特的军事辩证法,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为人民军队战胜强大敌人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书从新视角系统阐释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等思想,揭示了其蕴含的战争制胜原理。

关于加强人民军队政治建设的思想。作者认为,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是战争制胜的首要条件和前提。毛泽东从领导创建革命军队之日就开始加强军队的政治建设,形成系统加强人民军队政治建设的思想。这些思想包括党指挥枪是政治建设的根本、确立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任务、实行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进行军队内部的民主建设等。

关于不断提高人民军队战斗力的思想。作者认为,战争制胜是靠一支特别有战斗力的军队赢得的,没有战斗力或战斗力不强的军队则很难打胜仗。毛泽东一贯认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在加强政治建设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军事建设,使军队不断向正规化、现代化发展,努力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否则,人民军队就不能完成其所担负的任务。因此,他在领导人民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对提高战斗力是加强军队军事建设的根本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为,战斗力是衡量军队能不能打胜仗的主要标志,是决定军队在战争中胜败的根本条件。加强军队的军事建设,说到底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关于实行真正的人民战争思想。作者指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充分发动和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场最完全最彻底的人民战争。在指导这场人民战争的过程中,毛泽东极其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动员、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支援革命战争。他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实行“三结合”的组织形式;根据地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以武装斗争为主,多种斗争形式相配合等。

关于以积极防御为核心的军事战略思想。作者指出,战略是战争制胜的一个主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战争胜利取决于战略上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全局的思想,是以积极防御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他提出积极防御是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总战略方针;积极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诱敌深入是造成战略反攻的条件;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反攻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战略追击是战略进攻的继续;依据战争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等。

关于灵活机动的作战指导思想。战争制胜是作战指导者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而实现的。毛泽东在长期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提出了一整套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作战指导思想。这些作战指导思想既适合战略指导又适合战役战斗指导,是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作战指导,是战争制胜的关键。他提出“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总以打胜仗为原则”;关照全局,抓住枢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多种作战形式的结合与转换等。

在当代军事理论建设中,毛泽东军事思想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书中指出,从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到习近平强军思想,都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完整理论谱系。这种历史纵深的分析,彰显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袁德金研究员的这部著作,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系统梳理,也为新时代强军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特别是,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考证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深入揭示了毛泽东“以弱胜强”军事智慧的哲学基础和实践路径,展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制胜的内在逻辑。正如书中所言:“毛泽东军事思想遗产将与人类精神遗产一起,长留天地。”这部凝聚作者数十年研究心血的力作,对于深化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军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认真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