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关于“南侨机工”的拼图让人体会到历史的沉重与庄严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周聪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1-04 13:05:45

▲《夏归》,邹凡凡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7月第一版

现实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回应——

《夏归》:关于“南侨机工”的历史拼图

■周聪

邹凡凡的长篇小说《夏归》采取了两条交叉的线索进行叙事:一条以元远陪同母亲杨教授去马来西亚讲学为主线,重在呈现异国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另一条围绕“寻找阿莱”事件,嵌入阿辰太公数十年前的日记残片,重述“南侨机工”以身救国的历史。

“寻找阿莱”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这部小说能够打通当下与历史的重要入口。阿莱的生平,与“南侨机工”抗日救国的历史密切相关。在小说中,车辆是一种重要的意象。与“南侨机工”的运输车队相对应,作者有意设置了蓝、白两辆面包车。前者运输的是华侨捐赠和筹措的抗日物资,行驶在滇缅公路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后者满载书籍,驰骋在马来西亚的公路上,文化的血脉流向远方。这是颇具隐喻色彩的一笔,现实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回应。阿辰和元远通过搜集到的线索,进行分析和推理,大致勾勒出阿莱的家庭关系图、生平经历等。事实上,阿莱形象的建构,是多方共同叙述的结果。阿辰、元远的推理,日记残片中的记录,王冠丰老先生的回忆等,共同拼贴出阿莱的人生轨迹。多方的讲述难免存在着话语缝隙,因各自怀有不同的叙述立场,阿莱的形象在多方的参与下逐渐变得真实、具体起来。

在《夏归》中,阿峰的日记并不完整,它是以一种残缺的形态出现的。全书中分八个章节选录,共二十三则,时间跨度超过了十一年,从1939年1月16日到1950年2月7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从叙事上看,日记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阿莱的战友的角度来呈现“南侨机工”以身救国的历史。这些碎片化、间断性的文字,或记录华侨捐款支援中国抗战,或再现运输途中艰难险阻,或回忆战友间的真挚友情,或庆祝抗战胜利……日记是一种及时的、真实的历史记载,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细节的丰富性。与日记相对应,小说中还插入了两段老人的回忆:在《答案》一章中,九旬老人回忆的家族历史,与日军的入侵紧密相关,大哥因藏匿中文书籍被日军关押,身为机工的二哥牺牲在滇缅公路……在《又一个答案》中,云朵婆婆的叙述复原了大白的故事,父辈下南洋讨生活的经历充满了曲折与艰辛。日记与回忆是一种过去式的叙事,作为一种材料,它们共同构成了作者对“南侨机工”历史的重述。

对于历史的呈现,作者放弃了宏大叙事,在《夏归》中,历史不是以完整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等方式出现的,而是以碎片化或者关键词的形式出场,比如借助“南侨机工”“远征军”“滇缅公路”“郑和下西洋”等词语,作者将历史落实到具体的、普通的人物如阿莱、阿峰等身上,使得小说的叙述更为具象化。以阿莱为代表的机工群体,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创造者。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三千南洋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他们组建运输队,不怕牺牲,历经千难万险,将宝贵的抗战物资运送回国,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还颇具匠心地设置了一个人物冬冬,这个三岁跟随父母去德国居住的小男孩,将“明孝陵”念成“明老麦”,“匆匆走过”念成“忽忽走过”,同亲戚用中文交流时,说急了会使用德语。对于冬冬而言,他虽为中国人的后代,对汉语却十分陌生。这为杨教授和蓝博士的中华文化推广提供了现实需要:杨教授的《文字的秘密》《会说话的古董》在马来西亚有一批固定的读者,通过书籍和讲座的形式,她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华文化;蓝博士以“妙趣横生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为题举办讲座,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杨教授与蓝博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直接体现。

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儿童文学谱系中,《夏归》让人眼前一亮,它聚焦“南侨机工”这一群体,在题材的选取上为写作者们提供了借鉴。在叙事策略上,作者采取了当下与历史两条线索交替进行的方式,以“寻找阿莱”这一核心事件来串联起过去与现在,这些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在《夏归》中,我们既能领略到妙趣横生的国外见闻,也能体会到历史的沉重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