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刘昌炎:手捧明珠洒热血,永留伟业在人间

来源:江西英烈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03-28 17:10:46

刘昌炎(1894—1927),湖南省株洲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焦作地委书记、安源地委书记等职。1927年在战斗中,不幸被捕,英勇牺牲,年仅33岁。

“昌炎牺牲苦竹山,气贯长虹志不凡。手捧明珠洒热血,永留伟业在人间。”这四句诗,是中共安源地委书记刘昌炎牺牲后,家乡人民献给他的一首赞歌。

刘昌炎出生于株洲县渌口镇一个篾匠世家。13岁到安源煤矿做工。1922年3月加入由李立三创办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他常把革命理论比作明珠,曾在一幅佛像上写道:“香也不得烧,佛也懒得拜,手捧一明珠,跳出三千界。”表明自己摆脱佛缘,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决心。

1924年9月,刘昌炎由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8个月,回国后任中共焦作地委书记。1925年7月初,在刘昌炎组织领导下,英福公司的雇员全体罢工,学生罢课,商户罢市,并组织3万多名矿工和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成立工会,组建工人纠察队,发表罢工宣言。游行示威活动历时7个多月,终于迫使资本家和反动当局与工会签订12项条款的《罢工条款合同》,大罢工取得胜利。后来,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以焦作反帝大罢工为例,称赞中国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

1926年2月,中共中央调刘昌炎回安源担任地委书记。平时,他利用隆记米店作为掩护,建立联络站,并派出共产党员打入矿警队,反复做策反工作。矿警队有一位副队长,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上有些动摇,经常发牢骚。刘昌炎便跟他讲革命道理,还不时给他以救济。这使他很感激,渐渐向革命靠拢。副队长被策反后,刘昌炎又让他去做其他队员的思想工作。最后,刘昌炎又设计将顽固不化的矿警队队长除掉,并通过各种关系让副队长当上了队长,终于将矿警队转变为革命武装。后来,他根据斗争需要,把大批革命同志派到株萍铁路沿线农村,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同反动当局作斗争。

1927年5月29日,刘昌炎奉湖南省委命令,与醴陵地委书记罗学瓒组成湘赣西工农义勇军,率2万工农武装攻打长沙,在易家湾与敌军激战,因挡不住敌军的火力优势而撤退。6月5日,刘昌炎在撤退途中于苦竹山遭反动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3岁。

“明珠”虽灭,光辉永存。1952年7月8日,刘少奇委员长给安源镇工会的信中写道:“过去的许多革命同志,如刘昌炎等烈士,我都记得他们很清楚。应该在安源设立一个纪念碑,并举行追悼会,以纪念安源一切死难的烈士们。”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