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于浙江鄞县。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共党员、民盟盟员。2021年8月25日与世长辞,享年97岁。
青年立志科学报国
郑哲敏的父亲是一名出身贫寒的成功商人,向来主张子女应当勤勉好学、修身养性,为郑哲敏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郑哲敏先随母亲避难于宁波乡下,后辗转南昌、九江、武汉入川,与父亲落脚成都,在战火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上初中时,郑哲敏告诉老师,自己长大后想当飞行员和工程师,因为他期盼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搏击长空,为国杀敌;或者从事工程,强国抗敌。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郑哲敏非但没有荒废自己的学业,反而在父亲的引导下,养成了让自己受益终生的自学习惯,成长为“学霸”。
1943年,郑哲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工学院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6年工学院迁回清华园后,他遇到了恩师钱伟长教授。在钱伟长的课上,郑哲敏第一次接触到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等近代力学知识,进而对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郑哲敏对自己的责任及国家的前途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他一番思索后决定投身科研,并将力学作为终身研究方向,立志科学报国。
留美学成一心归国
1947年,郑哲敏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之后选择留校,成为钱伟长教授的助教。1948年,在钱伟长等人的推荐下,经过层层选拔,郑哲敏申请到了条件苛刻的国际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郑哲敏是那年中国唯一的受资助者,之后,他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加州理工学院是世界久负盛名的理工学院,培养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仅一年,郑哲敏就获得了硕士学位,然后跟随当时已誉满全球的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他深受钱学森的影响,喜欢着眼于重大的实际问题,治学严谨。留美期间,郑哲敏在多个新学科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并于1952年6月获加州理工学院应用力学与数学博士学位。
在郑哲敏看来,“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归国报效,从来没有过其他想法。”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立刻提出了回国申请。但这时朝鲜战争已经全面爆发,美国政府限制中国留学生回国,移民局以签证到期为由将其羁押。获朋友保释之后,郑哲敏立即起诉要求离境。虽然他赢了官司,却被美国政府以“不利于美国利益”为由禁止离境,且护照一直被扣押,归国计划受阻。这一切始终没有动摇郑哲敏科学报国的信念,他始终牢记老师钱学森的叮嘱——“一切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直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后,美国移民局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政策终于有所松动。郑哲敏抓住这次机会,于9月底从纽约坐船,辗转法国、瑞士及中国香港等地,历时4个多月终于回到了阔别6年半的祖国。
攻克爆炸成形难题
回国后,郑哲敏成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18位建所元老之一。1960年,郑哲敏和他的同事开始研究爆炸成形。爆炸成形就是通过控制爆炸时能量释放的方向和力度,将材料炸成预先设定的形状。
当时,我国的“两弹一星”计划已经到了研制的关键时期,由于国内没有大型水压机,有些零件的成形难以控制,尤其是制造导弹和火箭急需的喷管,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大难题。1961年5月,钱学森安排解决爆炸成形这个难题。
当时,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片空白。在回国之前,郑哲敏甚至都没有见过炸药和雷管。“虽然是一个全新领域,但国家需要,我当然义不容辞。”面对这个难题,郑哲敏拿出了小时候自学时的坚韧和毅力,日夜苦思冥想。
在同事们大量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郑哲敏经过一番刻苦攻关,终于研究出了“爆炸成形模型律与成形机制”,并与工业部门合作,应用此理论成功生产出高精度的导弹零部件,为“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
就在爆炸成形问题解决的同时,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诞生了。钱学森在1963年前瞻性地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郑哲敏便是这门学科带头人。
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2013年1月18日,郑哲敏因为对“爆炸”的精准掌控和在力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曾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悟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自然科学研究是比较苦、枯燥。但这些基础研究必须要走在前面,才能真正推进科技创造和发明,带动其他学科。现在各方步伐都很快,但我想还应有一批人,有志于稳下来,实实在在做一些事。”
“我从旧时代走过来,富国强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很简单的想法。”郑哲敏一生不计名利,认真践行着为国为民的理想。从战争年代到留学时代,从新中国建设时期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他科学报国的初心一直未变,爱国奉献的精神始终都在。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历尽多少沧桑,郑哲敏爱国奉献的精神将不断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本文选自中国科学家故事丛书第四辑之《格数理 造新物》[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