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黄昆:物理“剑客” “书生”报国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杨志宏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5-18 15:31:39

黄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杰出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2年到西南联大任助教,并考取了西南联大理论物理系研究生,导师为物理学家吴大猷。1944年8月考取公费留英,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读研究生,1947年获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撰写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等3篇论文。1947年5月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与当代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玻恩合作,共同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里斯理论”。1951年回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2001年获得该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物理“剑客” “书生”报国

杨志宏

“渡重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闻徒子徒孙尽栋梁。”这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师生在黄昆70岁寿诞时赠送给他的一副对联,也正是黄昆矢志不渝为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物理系“剑客”名动欧洲

1919年,黄昆出生于北京。1937年中学毕业后,他根据自己的兴趣报考了燕京大学物理系。黄昆在大学期间广泛涉猎、自主学习,并醉心于研究刚刚创立的新学科——量子力学。

1941年,大学毕业的黄昆经推荐到西南联大物理系任助教,第二年考取了西南联大理论物理系的研究生。战时的西南联大环境异常艰苦,但聚集了多所顶尖大学的师资力量,名师云集、人才济济。同班同寝的黄昆、杨振宁、张守廉三人经常因为物理学等各种问题争论不休,被称为西南联大“三剑客”。提起这段经历,杨振宁说:“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住一舍的时光……正是这些争论,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觉。”

1945年,黄昆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生,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新兴的物理学分支——现代固体物理学。1947年春,黄昆完成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研究,提出了国际上以其姓氏命名的“黄漫散射”。同年,黄昆开始在固体物理领域初露锋芒。

博士毕业前,黄昆到爱丁堡大学做交流学者。在这里,他遇到了量子力学、晶格动力学的开创者、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斯·玻恩。玻恩对这位既懂德语又熟悉晶格动力学理论的年轻人赞赏不已,并把自己的晶格动力学书稿框架交给了黄昆,希望与他合作完成。黄昆对书稿作了大量增补,不仅对固体物理学的最基本领域进行了系统而严谨的阐述,而且还创造性地完善和发展了这门学科的理论。

在黄昆的贡献下,《晶格动力学理论》于1954年问世,成为该领域的第一部权威专著和标准参考文献。玻恩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本书之最终形式和撰写应基本上归功于黄昆博士。”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委员会主席艾利奥特说:“我是在学习玻恩和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受到教益和启发以后,才开始研究晶格动力学的。”

在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的同时,黄昆在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这一时期的黄昆在科研活动中踊跃攀登,硕果累累。黄昆提出了“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的概念,又与李爱扶共同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被称为“黄—里斯理论”。这些开拓性成果推动了新分支学科的诞生,奠定了黄昆在固体物理学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昆(中)和同事一起讨论工作。

“书生”能为祖国做什么

20世纪40年代末,黄昆在欧洲物理学界声名鹊起,而他却更关注如何回国,以及“书生”能为祖国做什么。他曾设想在中国“组织一个真正独立的物理中心”,而且觉得这比个人获得诺贝尔奖更有价值。在给杨振宁的信中,黄昆写道:“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

玻恩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不但表达了对黄昆学术贡献的欣赏,还提到“他是一位热忱的共产主义者,当他听到毛泽东战胜蒋介石的消息时,就想回国参加正在进行的一切事情”。  

1951年,应恩师饶毓泰之邀,黄昆回国,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黄昆全身心投入基础物理教学研究中,潜心培养中国新一代物理学人才。

在黄昆的倡议和坚持下,北大开设了固体物理课,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黄昆邀请国内与苏联的多位物理学家为学生讲授课程。在那个年代,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都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他就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编著了《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与谢希德合著)等教材。对待学生,他认真负责,一节1.5小时的课程,他要花费10小时备课。可以说,黄昆在北大物理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发表20年后,黄昆的理论被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多年前的学术成果得到国际学界的承认与褒奖。此时的黄昆,却默默奉献在执教第一线,为了中国的物理学教育不辞辛苦、全心奉献。他说:“回国后全力以赴搞教学工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服从国家大局的问题。”

1977年,邓小平亲自点名,让黄昆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黄昆担任所长期间,调整半导体科研方向、重新组织科研队伍,还加强和建立了半导体物理研究队伍。同时,他也迎来了自己科研事业的“第二春”。黄昆针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新开展了研究。

1985年,黄昆与合作者朱邦芬院士推出了“黄—朱模型”,提出并发展了关于半导体超晶格光学振动的理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上第一个系统的多量子阱和超晶格中光学声子拉曼散射微观理论。国际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德国马普学会固体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卡多纳教授满是敬意地说:“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从灰烬中飞起,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

“我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

黄昆认为,对科研工作者来讲,“一是要学习知识,二是要创造知识……归根结底在于创造知识”。谈到创新,他说:“我文献看得比较少,因为那样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变成书本的奴隶。”长期和黄昆合作研究的朱邦芬院士回忆,黄昆每研究一个问题,每评阅一篇论文,总喜欢“从第一原理出发”,即:先不看已有文献,而是独立地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理清思路。

这种独立自主学习研究的习惯,是在他中学时养成的。黄昆自己回忆,上中学时,伯父要求他做完课本上所有数学题,因忙于做题,便很少去看书上的例题,“这一偶然情况有着深远影响,使我没有训练出‘照猫画虎’的习惯。”

当被问及“谁对您的一生影响最大”的问题时,他语出惊人:“我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像我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太大的天赋也能做出很好的工作。”

2001年,黄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开始,当得知中国科学院要推荐自己时,黄昆就表示,早年曾经做出过一些工作,但自己岁数大了,不应该再把这样的最高荣誉授给他,应该考虑其他更合适的人。为此,他还亲笔给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郑厚植写了书面意见,表达了他的想法。所里向黄昆作了解释,推荐他申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不是个人行为,是组织决定,是中国科学院的决定。

锐意创新、严谨治学是黄昆一生的原则。正是这种治学风格,黄昆在学术上屡屡攻城略地,成为中国半导体学界的一代宗师,为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作出了深远贡献。

(摘编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