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馨(1915—1941),女,又名刘一清、刘任文,江苏淮安人,革命烈士。
1935年,刘惠馨毕业于南京女子中学,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攻读机械工程专业,品学兼优,尤擅长数理化及英语,在校曾立志走工业救国的道路,在投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经受了革命教育和斗争锻炼;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放弃学业,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工作服务团,深入到南京郊区晓庄一带农村,对工农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11月,在南京沦陷前夕,她与马识途一道撤离南京到武汉,经董必武安排,到豫鄂皖边区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参加中共党训班学习。
1938年1月,刘惠馨奉命到应城县汤池,参加陶铸主持的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学习,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训练班结业,在雍文涛带领下到鄂西,5月被分配到建始县工作。经过她的艰苦努力,成立了中共建始县特别支部,又先后组建了一批基层党支部,使中共在建始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11月,她调任中共宜都县委书记,并任官昌雾渡区委书记。
1939年10月,中共湘鄂西区委在松滋县刘家场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成立中共施巴特委,由马识途任书记,刘惠馨调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长兼秘书。为便于掩护特委机关工作,组织批准刘惠馨与马识途结婚。成婚之夜,在红烛青焰下,夫妻吟咏赋诗:“我们结了婚,没有双方的收入和支出,用不着‘立此存照’的证书;我们不必登报,要求社会的承认,这个社会的本身,我们就不承认。我们并不怕法律来否定,我们藐视这法律不值一文;我们不会离婚,除非谁做了前线上的逃兵。”以此抒发革命志趣。
刘惠馨主持特委机关工作,又为妇运、学运工作四处奔走,还兼任中共恩施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等职务。1940年6月,她曾作为鄂西的政治交通员,赴重庆向中共中央南方局汇报和请示工作,并机警地带回中共中央的一些重要文件。为坚持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严防敌特破坏,她编发了《革命气节教育提纲》、《党员须知》、《支部工作纲要》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此时,她虽怀有身孕,但仍经常翻山越岭,奔走在屯堡、芭蕉等地的林间、山道,发动群众,教育党员保持革命气节。因劳累过度,曾多次昏倒。同志们劝她注意休息,她总是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落入虎口的,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总想多做点事。”
1940年8月中旬,刘惠馨陪同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钱瑛到恩施。8月16日至18日,钱瑛在中共湘鄂西区党委驻地五峰山主持特委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宣布撤销“中共湘鄂西区党委”,将施巴特委改组为“中共鄂西特委(省工委)”,何功伟任书记,马识途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刘惠馨任妇女部长兼秘书,负责特委机关工作和与南方局交通联系工作。她因临近产期,原拟于产后到四川寄托孩子后再回恩施任职,孰料1941年1月20日下午,因叛徒告密,她与何功伟先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审讯时,刘惠馨端坐在敌人面前,叛徒劝她:“小刘,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坚持到底,那就……不说你也明白,你还有小孩嘛。要么,就像我一样。"刘惠馨始终一字不吐,只用鄙视的目光逼视可耻的叛徒。特务头子朱若愚破口大骂,拳脚相加,刘惠馨横眉冷对,凛然不动。在狱中,她组织党支部,坚持与敌人斗争,并将叛徒名单秘密托人送交在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同时,她还对狱中同志进行气节教育,开展要求改善待遇的绝食斗争。特务头子为了得到特委机关的秘密,使用酷刑拷讯,多次将刘惠馨拷打得昏死过去也一无所获。特务又指使叛徒当面作证,诡称何功伟已经投降等,妄图使她变节,她仍坚贞不屈。几经生死,审讯人员黔驴技穷,国民党反动当局决意将其杀害。
1941年11月 17日,刘惠馨慷慨就义于恩施城北郊长沙田集中营刑场,年仅 26岁。1952年,刘惠馨烈士骸骨迁葬于恩施五峰山革命烈士陵园。2003年 11月,再次迁葬于恩施城北郊方家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