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武伦佩:赤胆忠诚,义厚可风,捍卫民族,血溅乡里

来源:《武安县志》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5-17 11:20:26

武伦佩(1900.9—1938.9),字玉吾,河北省武安县龙泉村人,曾任八路军冀豫边游击大队大队长。

武伦佩出身于农商兼营的富裕之家,但少无纨绔习气,喜读古典小说,常以岳飞、文天祥自勉。后就读于北京成达中学和北京大学。1925年,投笔从戎,入奉军讲武学堂。毕业后供职奉军,任中校骑兵营长。“九一八”事变后奉调入关,驻防河北。他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极度不满,愤然辞去军职,赴北平自办织袜厂,以图实业救国。1933年《塘沽协定》签订后,日货倾销平、津,华北面临日军占领的危险。实业教国无望,正处“而立之年”的武伦佩徬徨无所适从,只好停业返乡闲居。

1935年7月6日,《何梅协定》签订,武伦佩义愤填膺,于彰德(今安阳)集训半年后,任伯延等七村联保主任,并设办事处于龙泉村,搜集民间武器,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弹药,组织地方武装,并亲为操练,以图捍卫乡里。“七·七”事变后,又联合伯延周围20余村成立抗敌自卫大队,开豫北抗敌组织之先河。

1937年12月,李聘三迎日军入武安县城,并出任伪县长。当时,武伦佩部有人枪300余,力主抗日,被李聘三视为眼中钉。李聘三令其婿张占尧任民团大队长,驻防伯延之丁的庄晏村,切断武伦佩部与丁部山区八路军之联系,并与县城犄角相望,构成对伯延武伦佩部的进袭态势。李聘三又委任武伦佩为中队长,企图拉拢。

1938年初,日军进攻山西,李聘三命武伦佩部西进配合,被断然拒绝。不久,李聘三乘武伦佩外出之机,派张占尧部于拂晓时突袭伯延,缴武伦佩部枪支。武伦佩部名为一个中队,实为三个中队。张占尧下了武伦佩部南庙中队的枪之后,即以为已将武伦佩部全部缴械,得意忘形,回师西归。不料,枪声突然大作,张占尧部被前后夹攻,堵于村内,张占尧被当场击毙。原来,武伦佩部下寺中队长罗永年得南庙中队崔志海报告后,立即组织部队上房堵截。

早在1937年底,八路军一二九师就曾派第三游击支队政委吴富善与武伦佩取得联系。二人歃血为盟,结金兰之好,议定携手抗日,共赴国难。遭李聘三袭击后,武伦佩于1938年5月19日毅然率部投奔八路军,于继城(今贺进城)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冀豫边游击大队”,陈赓旅长亲自向武伦佩授大队长印章。

武伦佩接受改编后,以为大丈夫找到了建功立业之路,曾配合七七二团全歼盘踞于东孔壁村的李聘三之子李长宏部,配合七七一团攻打庄晏伪军和参加保卫三八六旅驻地彭城镇等多次战斗,以英勇善战著称。在东至邯郸、西至阳邑、南至磁县、北至沙河一带,广泛开展送情报、撒传单、埋地雷、割电线、破袭公路铁路等活动,并相机消灭小股日伪军。一次,日驻邯(郸)军用汽车两部开来武安,在距县城仅五里多地的大河村外被武伦佩部袭击,6名日军被毙,汽车也被烧毁。1938年7月7日,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武伦佩部驻防于沙河县的渡口村,刘伯承师长曾亲临视察。武伦佩胸怀抗日救国大略,将本部6名骨干(翟墨新、崔志海、朱在义、郭作周、武少敏、徐志民)送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深造,为民族培养栋梁之材。

1938年9月,武伦佩得到报告称:日军开出县城,仅留伪军—部防守。为消灭李聘三汉奸势力,并为抗日筹款,武伦佩决定袭击武安城。9月16日,武伦佩率部由阳邑镇出发,下午达苶口村,当夜进入城南罗峪村。翌日凌晨,武伦佩率一个连攻打县城,刚插入西南门外城墙边,即发现情况有变,日军正持枪操练。武伦佩正待下令撤退,日军似有预谋,立即发起攻击。因众寡悬殊,武伦佩部边打边撤退。武伦佩断后掩护,至东大河村,被日军机枪射中胸部,饮弹而亡,时年38岁。

当纪念抗战两周年之际,《长城》刊载全国500名抗敌烈士,武伦佩英名在录。1942年9月18日,在抗日县政府所在地阳邑镇,为武伦佩树立纪念碑。碑正面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题词:“赤胆忠诚,义厚可风,捍卫民族,血溅乡里——武大队长伦佩同志纪念碑。”背面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的纪念碑记。1963年,此碑移入武安烈士陵园,屹立于苍松翠柏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