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王立功:弱书生在日寇自诩之“无风带”引爆罢工狂澜

来源:辽宁党史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7-17 15:09:50

王立功是中共满洲省委第二任书记,是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呕心沥血忘我工作,而立之年便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踏上工人运动的征程

王立功,1904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铁山脚下双甸子村。1920年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大连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沙河口工场技工养成所,成为该所第12期见习生。当时,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和北平五四运动的发展情况已经传播到大连。王立功用节约下来的钱购买进步书刊,接受启蒙教育,并经常与同学和工友参加青年会主办的讲演会和各种活动,与进步同学一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3年,京汉铁路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消息传来,大连的工人阶级受到极大鼓舞。王立功和该厂技工养成所毕业生傅景阳、于全福、于景龙以及工人唐宏经、高及三等人,从京汉铁路大罢工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大连人民要想不当亡国奴,就得像京汉铁路工人那样组织起来。于是,他们商量,建立起像关内工会那样的工人团体。

在大连建团体,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那时,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对人民的一举一动都严加控制。所以,给团体起个什么样的名字才能挡住日本人的耳目,是件很重要的事。有人说:“京汉铁路叫工会,咱们也叫工会吧。”王立功听了后说:“这不行,日本当局对咱工人很了解,叫工会,他们绝对不会批准的。”傅景阳很有心计,他说:“‘工会’二字一定要留着,在中间加一个‘学’字,叫‘工学会’。这样,既能以学文化学技术为名蒙蔽日本殖民当局,又能保持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特点。”大家一致赞同。

经过一番筹备,1923年12月2日,“满铁”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正式成立。傅景阳当选为会长,王立功当选为组织干事。从此,王立功踏上了工人运动的风雨征程。

播撒革命的火种

1924年,王立功从技工养成所毕业,分配到客车场当木工。他如鱼得水,把一腔热血全部倾注在工会工作中。别看他年纪不大,但讲起话来严肃中透出内在的英毅之气,与工友攀谈中,那温和的笑容,给人一种憨厚的亲切感。他虽没进过美术专科学校,但他心灵手巧,能写善画,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漂亮的图案。根据他的表现和特长,1924年12月,在中华工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宣传教育部副主任。

为了适应斗争需要,工学会把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工人夜校中,既安排学文化,又安排学政治。被工人们誉为“秀才”的王立功,不仅教工人们识字、学技术,还用深入浅出的事例,向工人们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剥削工人的罪行,宣传团结起来同资本家作斗争才是唯一出路的道理,宣传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1925年4月,为了联合在大连的日本工人共同与日本资本家进行斗争,大连中华工学会召开了由中日工人代表参加的茶话会。茶话会上,中日两国工人一致表示今后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为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而奋斗,并把茶话会定名为“中日工人恳亲会”。

“中日工人恳亲会”召开后,中日两国工人之间的摩擦减少了,这引起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不安。他们以工场要成立一个“中日工人恳谈会”的名义,让工学会把“中日工人恳亲会”解散,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华工学会的严词拒绝。为了揭露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阴谋,工学会委员长傅景阳代表中国工人,向日本场主提出增加福利待遇等4项要求。王立功配合傅景阳立即草拟一份申请书,敦促日本场主早日答复,并明确告诉场主:“如不答复,我们就不干活了。”

迫于工人罢工的威胁,日本场主被迫答应了中国工人的要求。工人们从这一事件中看到组织起来的力量,纷纷要求加入工学会,工学会会员由500余人猛增到1200余人。这时,王立功已经成为大连地区较早的一批共青团员中的一员了。

1925年5月,为了进一步扩大工运活动范围,发展团的组织,共青团大连特支决定工运委员傅景阳和团员王立功专门负责在码头、油坊、铁路三方面工人中开展工作,以扩大工会活动阵地。王立功白天在厂里劳动,到了晚间,又不辞辛苦地来往于这三个地方,在群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工作,使许多工人受到了启发教育。

这年5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帝国主义的血腥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深受日本殖民统治之苦的大连各界人民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冲破殖民统治当局的种种阻挠和封锁,同全国人民一道声援上海人民,掀起了大连地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爱国斗争浪潮。从6月中旬开始,纷纷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散发传单,开追悼会和募捐,支援上海工人。王立功在共青团大连特支的领导下,积极活动于工人、农民、学生之中,讲述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的经过,带领群众高呼口号,吸引了许多群众一起声援。

与此同时,王立功又在工学会的领导下,利用传统的校友组织形式,发起成立了“大连中华职工见习同窗会”,以此为中心,团结“满铁”沙河口技工养成所数百名历届毕业生,增强反帝爱国力量。王立功在《同窗会成立感言》中写道:“组织团体是代表同阶级的利益,对外抵御不合理的压迫,对内用以发扬人类互助的精神。”并号召:“工友们要看准了目标,抱定了主旨,驱除魔鬼,奔向光明的大道,坚固我们的营垒,调整我们的队伍,最后胜利是我们的。”

革命斗争的锻炼,使王立功更加成熟起来,他常常对工人们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工场的工人团结起来,还要把全大连的工人联合起来,把全东北的工人联合起来,到那时,我们工人就会变成社会的主人了。”

1926年初,中共大连特支成立,大连地区有了党的组织。王立功在傅景阳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掀起罢工的狂澜

1926年4月27日,在日本统治当局自称为“无风地带的关东州”——大连,一千余名“福纺”纱厂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此时,王立功已经担任了中共大连地委青运委员。为了了解罢工第一线的斗争情况,王立功不顾个人安危,化装来到工人中间。他一面鼓励工人们坚持斗争,一面把了解到的情况及时汇报给党组织,为党组织制定罢工斗争方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6月25日,日本殖民统治当局非法逮捕了傅景阳等罢工骨干,罢工运动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面对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血腥镇压,唐宏经、王立功等工学会领导人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把罢工斗争进行到底,组织散发了《福纺罢工工友致大连全体工友书》、《福纺罢工工友泣告周水子农村父老书》,向全市人民宣传“福纺”纱厂工人罢工的真相,呼吁“全大连人民联合起来”、“农工联合起来”,从而激起了全市各界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极大愤慨,有力地支援了“福纺”纱厂工人的罢工斗争。

7月,为了加强领导,适应斗争需要,中共大连地委进行了组织调整,王立功以其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和出色的组织才能,被选为地委委员、工运部副部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8月,“福纺”纱厂百日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是工学会主要领导人及罢工代表仍被关在狱中。为了使狱中难友早日脱离虎口,1926年年底,中共大连地委决定派王立功和辛培源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王立功和辛培源行走在上海街头,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王立功向党中央汇报了大连“四二七”大罢工的斗争经过,并递交了尚在狱中的工学会领导人和罢工工人代表的名单,请求党中央通过国民政府外交部向驻广州的日本总领事进行交涉,党中央立即作了安排。汇报完工作以后,王立功等工人又受党中央委派,由上海直达广州,参加了省港罢工胜利结束后的总结大会。返回大连后,他积极参加了营救战友的工作。

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过度繁重的工作,使王立功本来就瘦弱的身体又染上了在当时称之为“不治之症”的肺病。但他始终抱着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置重病于不顾,继续为工人运动四处奔波。1929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根据王立功在工人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工作才能,正式任命他为满洲省委书记。他与其他同志一道,领导东北地区广大党员在白山黑水之间进行艰难的开拓。由于极度劳累,王立功的肺病经常发作,每日咳血不止。1934年因病情急剧恶化,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30岁。

(摘自《先锋颂——辽宁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