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巩天民:国难当头视死如归,获取大量日伪罪证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鲁世联 郑茂琦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29 08:40:53

九月交响

■鲁世联 郑茂琦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这熟悉的旋律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缓缓响起时,我们正站在那架深褐色的老式风琴前。琴身斑驳,琴盖微启,90余年的时光在它的木质纹理中静静流淌。

讲解员的声音很轻:“这架雅马哈风琴,是巩天民的夫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2010年9月18日,由巩天民的后人捐赠给我们。”俯身细看,琴身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铭牌,上面详细记载着它的尺寸:长90厘米、宽31厘米、高84.5厘米。恍然间,那排琴键仿佛跃动起来,优美动听的曲子渐渐变了调式——它融入了1931年秋夜北大营的枪声,融入了奉天城门的炮响,汇成了一个民族最深沉的悲鸣。

那夜的炮声打破了沈阳城的宁静。1931年9月18日22时许,驻沈阳关东军突然向东北军北大营发起进攻。很快,日军占领了北大营,又占领了整个沈阳城。随之而来的是无数平民被扫射丧命,无数家庭被洗劫一空。枯黄的杨树叶撒落在残垣断壁上,被秋风刮来刮去——这是1931年最悲怆的旋律。

1931年,国际联盟要派调查团来中国调查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真相,以著名银行家、中共地下党员巩天民为首的沈阳9位爱国知识分子,便自发秘密组成了“国联外交爱国小组”。其余8人是金融家邵信普,医学教授刘仲明、毕天民、张查理、李宝实、于光元、刘仲宜,以及教育家张韵泠。

1932年的沈阳,9个身影常在基督教青年会教堂的阁楼上秘密聚会。每当夜深人静,巩天民的夫人便会弹起这架风琴,悠扬的琴声飘过沈阳城的夜空,成为他们秘密工作的最好掩护。有一次,日伪特务突然闯入,巩天民的夫人从容奏响事先约定的曲目,阁楼上的人立即藏好正在整理的日军侵华材料,装作打麻将的模样。琴声如流水,淌过危急时刻。

在日军的铁蹄统治下,“九君子”每天都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他们时时抱着必死决心,每次出门前,都要向家人交代:“如果我不回来,不要去找我。”日军告示是他们要搜集的重要证据。白天有日本兵来回巡逻,他们就在晚上用热水将告示浸湿,悄悄撕下来带回去拍照;对无法接近的告示,他们就想办法远距离拍照。

巩天民偷偷抱着相机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包括日军在沈阳的暴行、销毁证据的行为、日军驻军情况以及各种公开的告示等。在阴霾笼罩下的沈阳,他根本无法在大街上公开拍照,只好偷偷躲在屋顶上拍摄,还需要两三个人望风。为获取伪“满洲国”财政的证据,巩天民更是费尽苦心。这份证据最开始被贴在财政厅大门前,那里时刻有日军站岗。他只能怀揣相机偷偷爬到日军司令部对面一家商号房顶上拍摄。为了躲避日军搜查,他在那里一趴就是一下午。

医学教授刘仲明利用为溥仪及伪满政府高官看病的机会,伺机拍摄了很多关键证据。大家分工合作,一份又一份证据陆续汇集到基督教青年会教堂的阁楼上。伴随着或激昂或深沉的琴声,这些证据被整理、翻译、装订……而这一切,必须在特务不断地突击搜查中隐秘进行。

48个惊心动魄的日夜,他们最终将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及扶植建立伪“满洲国”的各种命令、布告、新闻报道、目击证言以及大量图片共300余件证据整理成册,形成了一份400多页的英汉双语汇编文件,取名《真相》。医学教授张查理的夫人,特意为这册材料赶做了个蓝缎子外皮,用红丝线一针一线地在封皮上绣上了英文“TRUTH”字样。

最令人动容的是,当证据汇编完成后,“九君子”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根据国际法庭的法律原则,提供材料者必须在文件上郑重签字,否则没有法律效力。面对这个等于在生死簿上签名的决定,“九君子”毫不犹豫地全部签上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这是9位爱国志士在国难当头时视死如归的壮举!

1932年4月21日,国联调查团抵达沈阳,住进了日军事先安排好的大和旅馆。他们所到之处,都被周密地布控了便衣宪兵和特务。在这种情况下,“九君子”通过法库基督教教区牧师,终于将《真相》送到了调查团团长李顿手中。这份用生命换来的证据,最终成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重要依据。

1935年秋天,日军进行大搜捕,“九君子”中除张韵泠外全都被捕入狱。刘仲明面对酷刑时大义凛然地说:“我在为真理做证,我要对历史负责,我没有罪!”巩天民被折磨了49天,信念依旧坚定。他说:“人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敌人摆出即将行刑的阵势,巩天民仍暗下决心:“就是死,也不能给中国人丢脸!”这些话语,是那个时代最铿锵的音符。

“九君子”的悲壮抗争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旧中国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的挣扎。当然,国联调查团的报告最终仍没能制止日本对中国的继续侵略,却让中国人下定决心抗战,令国际社会更加认清了日本的真实面目。

漫步在博物馆的一面面展墙前,一位年轻母亲俯身询问身边的孩子:“会唱国歌吗?”小男孩用力点头,昂首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渐渐地,周围的游客都加入进来,最终汇成澎湃的合唱——这不正是那架老式风琴旋律的延续?

新时代的音符,与历史旋律呼应着。就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的后一天,长春航空展上,歼-20划破长空的呼啸又是何等震撼的高音华彩。紧接着,新闻里又传来福建舰的重磅消息——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成功完成首次弹射起飞。想象东海之畔,战鹰弹射的轰鸣又该是怎样金属质感的强音。

那天,当我们穿过博物馆的“时光隧道”,终于领悟了旋律的真谛。头顶的星空好似闪烁的音符,而两侧白板留待后人续写乐谱。90余载时光在这里凝固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走出博物馆,9月的风中依然回荡着多重旋律。警世钟庄严的低鸣与舰载机昂扬的高歌,《松花江上》的如泣如诉与阅兵场上的豪迈足音,这些声音在风中汇聚,仿佛苦难与辉煌、逝去与新生在同一时刻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