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许世友:令日伪顽胆寒的胶东抗战领导者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李仲 张兵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0-09 09:40:28

老槐树的抗战记忆

■李仲 张兵

胶东半岛的古树中,槐树颇多。海阳市战场泊村,就有一棵。论树龄,400余年在一众古树中并不显赫。但这棵老槐树目睹过日本侵略者的暴虐和残酷,见过八路军奔赴杀敌战场的英勇无畏,聆听过许世友同志铿锵有力的誓言,也感受着新农村的可喜变化。

2025年秋,我们站在这棵苍劲的老槐树下,从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中阅读它深藏的记忆。

老槐树记得1940年2月,日寇占领海阳后,一路日军由莱阳城出发,向战场泊村方向“扫荡”。丧心病狂的日军挨家逐户搜查,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发现地洞就灌烟。当时战场泊村有170多户,67人被杀害。骇人听闻的“战场泊惨案”唤醒了百姓,他们明白:只有奋起抗战,才能够求得生存。历经劫难的战场泊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强堡垒。一年后,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设立于战场泊村。1942年7月,八路军胶东军区成立,不久军区机关迁到战场泊村。

老槐树记得1942年11月,树下走过一位八路军首长——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面对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布置的“拉网合围大扫荡”,许世友主持召开会议,确定了“保存有生力量,保卫根据地,分散活动,分区坚持”的反“扫荡”方针。许世友率指挥机关及第十七团一营,由西向东隐蔽穿越包围圈,直插乳山的冯家村等敌军据点。等到敌人回师向东拉“网”之际,许世友率部又向西北抵达临近烟台的鹊山,随后向西转移到距烟青公路不足一里地的柳家庄。待老槐树再次见到许世友,已过去40余天。许世友率部在敌人眼皮底下穿插200多公里,最终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老槐树还记得1943年的春节,透着一股难掩的悲壮。这一天,老槐树听到了洪钟般的声音:“同志们,我们吃了大亏,敌人制造‘马石山惨案’,一方面说明敌人的凶残,另一方面是我的工作没做好……”这是许世友在饲养战马的广场向指战员和村民发表讲话。“马石山惨案”是许世友心中永远的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日寇攻占马石山后,露出极端凶残的本性,将被抓的500多名群众全部杀害,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他在回忆录里还记叙了“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事迹。10名战士在马石山“四进三出”敌人包围圈,救出千余名群众,壮烈牺牲。

老槐树对许世友并不陌生。早在1941年,它就听到树下拉呱的村民传颂着他的威名。那时,国民党亲日投降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胶东各路投降派、顽固派组织了所谓“抗八联军”,对胶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进攻。许世友受命率领清河独立团进入胶东,担任胶东反投降指挥部指挥。在动员大会上,许世友斩钉截铁地说:“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八路军奇袭牙山、占领桃村、攻占观水、摧毁崖子、收复郭城、会战榆山、围攻发城,历时5个月。周围群众都传开了:一位八路军首长打垮了胶东10多个“伪司令”。

许世友领导胶东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的战斗情景,印刻在老槐树的记忆中。特别是海阳民兵开展的地雷战,炸得敌人心惊胆战,得到许世友的高度赞扬。抗战胜利后,他专门写下“英雄造地雷、雷乡出英雄”。更让老槐树振奋的是,1944年春,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了攻势作战,对青岛、烟台、威海等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展开局部反攻,使胶东的4个军分区联成一片,有力地配合了山东全区的作战。

老槐树的记忆里,还充溢着军民鱼水深情。1943年,由于日寇的大肆“扫荡”与“封锁”,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十分艰难,部队有两个多月每天只吃两顿饭。靠采挖野菜充饥时,战士们总是把附近的野菜留给村民。为使部队喝上干净的水,村民们把村里的水井重新淘了一遍。为铭记村民的深情厚谊,部队特意立下石碑,上书“思源”两字。

走近老槐树,内心充盈着感动与敬仰。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也见证着战场泊村的新发展。一批又一批游客,在它的树荫下聆听那段红色历史。他们走过抗日街、爱民街,流连演武广场、磨盘广场、古井广场、饮马广场,驻足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感受先辈们的英勇不屈。他们走入生态农业观光园,品尝特色农家饭,体验乡村风情,感受红色文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

有风吹过,老槐树的枝叶沙沙作响,这应是它喜悦的笑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