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春,武汉抗疫一线,张晓鹏(右)和陈薇院士在一起研讨。邵龙飞摄
“既然上了战场,指挥员下达了任务就要坚决落实,哪怕只是搬一箱弹药”
去年此时,张晓鹏和战友们已经进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收尾阶段。武汉在全国医护人员以及所有武汉人民的努力下顺利重启。
张晓鹏很想再回武汉一趟,看看飘落的樱花雨,尝尝热闹的“过早”摊,再到中部战区总医院的那棵大樟树下静静地坐一会儿,听听虫鸣鸟叫。
张晓鹏的日常工作,让他早已习惯了寂寞,也习惯了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在武汉抗疫的81天,则让张晓鹏“感受了一种全新的人生”——
核酸检测,是军事医学专家组科研攻关中最基础、最简单的一项操作。这对张晓鹏和战友们这些高学历的研究人员来说,似乎有些“大材小用”。
张晓鹏却不这么认为:“无论博士、硕士,首先是一名战士。既然上了战场,指挥员下达了任务就要坚决落实,哪怕只是搬一箱弹药。”
迅速检测,迅速反馈。当一个个检验结果摆在眼前,张晓鹏知道,这些冰冷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颗颗火热跳动的心,是一个个等待希望的家庭。
与此同时,在陈薇院士指导下,2月中下旬,张晓鹏和战友们建立了一个多重病原检测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
抵达武汉的第4天,张晓鹏接到了一项新任务——在开展核酸检测的同时,随军事医学专家组曹诚研究员一起赴金银潭医院进行全方位气溶胶采样。
金银潭医院,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从垃圾处理区到检验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由于任务紧急且初期物资紧张,用于脚部防护的塑胶鞋套太小,张晓鹏不得不冒着可能会破损的风险,赤脚穿戴两层,小心翼翼地穿行于医疗垃圾处理区的沙砾和污水地面上。
“那时候才真的体会到什么叫如履薄冰。”张晓鹏笑着回忆。
一次,张晓鹏在ICU病房采样,看到医护人员正为一名危重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手术。在近距离实时采集空气样本的同时,张晓鹏见证了医护人员们抢救时的奋不顾身。
厚重的防护服下,张晓鹏的心揪紧。满是雾气的护目镜后面,张晓鹏的眼眶红了。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面对生命与病毒的殊死抗争。那一刻,张晓鹏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我们的科研攻关要快点,再快点!”
时隔一年,再次聊起病毒、抗体、疫苗,张晓鹏的眼睛里依然闪着光,语气平淡,却透着沉稳与自信。那些听起来晦涩的专有名词,像是一块块拼图,拼成了张晓鹏在武汉抗疫81天的岁月,更拼成了他在军事医学科研领域奋斗的青春岁月。
张晓鹏在武汉抗疫一线度过了40岁生日。这个生日没有礼物,没有蛋糕,也没有一顿丰盛的大餐。但正是这忙碌的一天,让张晓鹏又一次感受到肩头责任之重。他深深体会到习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涵——
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