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乌镇“网事”丨用初心和憧憬看未来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张润琦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3-11-11 16:56:53

乌镇“网事”丨用初心和憧憬看未来

⬛中国军网记者 张润琦

视频制作:赵燕飞

最近,“特种兵旅游”在网上火了起来。

来到乌镇后,媒体记者们也体验了一把“特种兵”式采访。三天时间,跑会场、听论坛、看展览,眼睛看不够,赶上这场错过那场……

“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会场外景。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十年之约”如期而至,各种新理念、新概念、新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元宇宙”。在与一家参展商讲解元宇宙的工作人员交流时,我们不约而同谈论到了《流浪地球》里的一个片段——人化成数字记录在元宇宙,展开全新的生活。在那里,可以做曾经没时间完成的事情;可以和思念的人见面;可以回溯到人生岔路口挑战不可能……

我们做过不少类似打破时空对话老兵的策划,如今年7月26日中国军网发布的重磅微视频《寻你》。那未来是否可以利用元宇宙技术,在这繁华盛世与老兵相逢呢?

观众在华为展台体验与AI数字人合影。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十年,互联网对乌镇、对世界的改变都是巨大的。若是几年前,智能机器人出现在展馆里,记者们会争先恐后参观、采访。而现在,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已具备了自动避障、红外线探测等能力,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倒是互联网助力乡村发展的展馆汇聚了不少观众。在这里,“未来”“技术”等词少了,“初心”一词多了。遥想年少时在农村,天刚擦亮就带着“家伙事”和爷爷奶奶下地耕田,那时的玩笑话还在耳边回响:如果地能自己种起来就好了。

十年倏忽而过,如今无人耕地、智能养殖免去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烦恼,变成粒粒皆“智能”。告别了弯腰播种、浇水、施肥,舍弃了原始的镰刀、锄头,收获的是更高产量、更高品质。定时检查农产品生长情况,曾经的“不可控力”也变得可以未雨绸缪。

智慧农业。来源:新华社

展馆中有太多展品让人眼前一亮:全天候检测老人身体健康的手表,如遇摔倒等突发情况可以及时预警;语音输入就能问诊、取药的智慧药箱;路灯秒变新能源充电桩,让车主不再为找充电桩发愁;“数字政务门牌”将服务延伸到家门口,为群众提供医、学、住、行等智慧服务……

一幅“云上乡村”的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如今,不仅在希望的田野上有着丰收的底气,还在有奔头的日子里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其实,不论是“云上乡村”还是“元宇宙”,起初都只是一个美好的憧憬。

下楼买东西,记者拿出手机摇一摇便支付成功,老板说:“现在连二维码都不用打开了,这真是‘遥遥领先’。”

我笑罢,便与他闲聊:“今年是乌镇峰会的第十年,什么让您最感兴趣、记忆最深?”

商店老板思索片刻后说:“我哪懂那些‘黑科技’,只感觉生活更便利了!”

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怎么组成“互联网之光”?它们是怎么运作的?……这些问题是我来到乌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尽管普通百姓可能不会去深入了解那些高新技术的发展情况,但它们确实正让大家生活得更舒适、更便捷。

乌镇夜景。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在大语言模型前驻足观望,身边的一位女士告诉我,自己是文案创作者,常苦于思路匮乏。她感叹于眼前的文案生成器,输入关键字就可获得数十份不同风格的文案。

“展示全国各省份的金牌数量、按数量大小排列并生成表格、从表格变成卡片模式并生成总结汇报。”在讲解员的演示下,短短三句话就完成了繁琐的收集资料、制作表格、图文转换、年度汇报……

作为记者,面对这些成果,欣喜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深深的“本领恐慌”。

如果未来人工智能三秒就能完成我一天的工作量,写出我写不出来的作品、想出我想不出来的创意,那我该何去何从?

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夜幕降临的乌镇,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小桥流水上弥漫开一层薄薄的雾气,乌镇一下子又变回了那个温婉、恬静的女子。走过泛着月光的石板路,看着街边的烟火气,我心下了然——

与人工智能相比,我们有情感和一颗炽热的心。

曾经我们用一双布鞋和一支笔,蹚出一条文字所写的路;今天,我们一脚踏在纵横交错的网络,一脚踏在热爱的土地。鞋还是那双鞋、笔还是那支笔,不忘初心、怀揣憧憬、勇“网”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