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记那首《破阵子》
■余远来
诗词不仅赋予了人生的审美情趣,也塑造着人生的精神底色,军旅诗词更是如此。家国情怀的忧思,驰骋疆场的自励,赋予了军旅诗词厚实的底蕴和雄健的豪迈;烽火硝烟的岁月,血雨腥风的洗礼,赋予了军旅诗词宏阔的气象和深刻的思想。经典军旅诗词不仅是历史记述、个人抒怀,更是战争哲思、千古箴铭。
我对于辛弃疾词作《破阵子》的喜爱源于小学课堂,起始有些偶然,影响却颇为深远。曾老师是我们村里的名人,外形俊朗儒雅,加之擅长武术散手,自是文武双全、人中才俊。他十分崇慕辛弃疾,上课时常会向我们讲述辛弃疾率军抗金起义、突袭敌营斩叛军的事迹,并朗诵其诗词文章。耳濡目染之下,我们这些小男子汉的心里自是涵养了些英雄之气。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是他要求我们背诵的名篇之一,所以在习题本上、书的扉页处,随处可见我对这首词的抄录默写。文字逐渐浸润到我的血脉之中,慢慢熔铸于我的精神追求与性格养成,甚至可以说由此萌发了我对军营的向往。
18岁,我告别家乡参军入伍,来到山东济南。班长是山东诸城人,憨厚大方,要求严格。大檐帽发下来的那一天,我悄悄在里面塞了一条白手绢,上书辛弃疾《破阵子》,休息时被班长看到。他先是夸我字写得不错,随后问我为什么喜欢这首词。当时年少,我放言道:“当兵就得上战场,我们时刻都得准备着点兵上阵。”班长笑着说:“辛弃疾正好是济南人,你这也算是找到了根。”此后,班长时常鼓励我不要放弃学习,争取考上军校,更好地报效国家。因为喜欢的一首词,我步入了军旅。因为班长的鼓励,我更加热爱军营,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
新兵下连,我被分配到一个后勤机关单位。政委是有过参战经历的老兵,闲时喜欢练习书法。书法与诗词不分家,他自然也是出口成章、下笔如神。一个周末,政委让我和他一起到办公室去练书法。只见他摊开宣纸,压上镇尺,挥毫落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不禁开始吟诵起来,政委笔走龙蛇,笔力潇洒遒劲。他笑吟吟地对我说:“小余,作为军人,心中就得有战场,眼里就得有敌人。”我点了点头,静听政委讲述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斗故事,心里热血奔涌,有一股力量慢慢升腾起来。
报考军校的时候,我首选的是指挥学院,最后被一所后勤学院录取,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政委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心怀使命,把你的专业学精。你把后方勤务学精了,照样是好样的。”临走时,政委将他书写的《破阵子》送给了我。此后,尽管我辗转多个省市,这幅字一直带在身边,谨以自勉。
有一年参加演习,我所在部队深入某山区腹地,万人千车,悄然待命。时已入冬,山区更是寒冷。上弦月挂在树梢之上,我循路而行,只见帐篷连营,战车静伏,有一股肃杀之气。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又想到了辛弃疾的《破阵子》。虽然没有分麾下炙、弦翻塞外,却同样是沙场点兵。这次演习也是一次全方位的考核,大家丝毫不敢懈怠。与辛弃疾身在江西、赋闲山水作发愤之思相比,我是何其有幸啊!当年北方沦陷,山河已破,辛弃疾空有热血壮志,却报国无门。而我们这支军队始终紧绷备战打仗的弦,以震慑敌人,更好地保卫和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第二天,铁流滚滚,万炮齐发,我所在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
男儿慷慨平生事,时复挑灯把剑看。几年后,我从部队调入院校工作。我把政委手书的《破阵子》悬于客厅,每每视之,都不免豪气顿生、豪情在胸。有人说,和平是对军人最高的褒奖,安享和平则是对军人最致命的腐蚀,思想的锈蚀比刀剑的锈蚀更可怕。那么,在军校教书育人,就是要为思想铸剑,凡事都要为战而思、为战而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理论,更要熔铸血性和胆气;不仅要做学院派的专家,更要做懂打仗的行家。
初到教研室,我们主任身材魁梧,说话中气十足,走路虎虎生风。第一次见面,他没有寒暄客套,上来就问我对军校教员职业的看法。我丝毫没有怯懦,直陈道:“第一等,做大学问,做经世之师;第二等,做真学问,务打仗之事;第三等,做一般学问,为职业本分。”他听罢哈哈大笑,连称“对脾气,真对脾气”。随后,他又问及我的读书情况、研究兴趣、未来打算,我都一一作答,相谈甚洽。“这样吧,你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写下来给我看看。”他随手抽出一张白纸,让我坐下来写。我不假思索,立刻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诗词从胸中鼓荡而出,如月之出崖、水之出闸,一气呵成。
主任看后十分高兴,说这也是他最喜欢的一首词。边说着,他起身从书柜里翻出一张书签来,上面印制的正是辛弃疾的画像和他的这首《破阵子》。书签已经有些毛边了,足见他常用。我想,相契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性格里的必然,这其实是一次“非典型”面试。从一首喜欢的诗词中,既可以考校一个人的学问功底,更可以考校出他的性格志向。事后证明,我的这种猜测是对的。主任退休命令到的那一天,他给我打电话通报了信息,再次提到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提到了对《破阵子》的喜欢。他说,尽管他要离开讲台、离开演训场,但他梦里都会有挑灯看剑、吹角连营、沙场点兵的场景,一再叮嘱我要好好珍惜军旅生涯,努力做一等的学问。
“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辛弃疾一改宋词绮丽婉约之风,一抒心中的英雄豪情,何其雄健豪迈、气象开阔。对一首诗词的喜欢如果不是孤独的,那么就会在共情共鸣中共勉,进而愈益坚定笃信,逐步积淀于心,《破阵子》于我即是如此。曾老师喜欢,老政委喜欢,老主任喜欢,还有很多我身边的人喜欢,便一点点地在我心底敲定夯实、催化内化。这种内化不是抽象、虚无的,而是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渐渐具化,可见可感。这种影响“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我们的文化浸润恰是如此。对于军人来说,多读一些军旅诗词,熏染一些豪迈之气是十分有益的。哪怕是再平凡的日子,多一些“醉里挑灯看剑”的念念不忘,多一些“梦回吹角连营”的万丈豪情,就不会低迷,毕竟戎装在身,使命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