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军舰上军校
■李子航
这是一条特殊的航线——
8月15日清晨,作为海军航空大学新招录的舰载机飞行学员,我和同学们前往青岛某军港,准备乘军舰去学校报到。
“能坐着军舰去上学,想想都兴奋”“不知道乘军舰航行的感觉是什么样”……在驶向军港的路上,大家难掩激动。
大巴车迎着朝阳缓缓驶入军港,只见海面上仿佛铺满一层起伏的碎金,光芒耀眼。在这金色的水面之上,一艘军舰静静停泊。
“真霸气,快看,‘81’!”感叹声中,所有人望向舰艏处的“81”两个数字。带队骨干介绍,这是一艘名为郑和舰的训练舰。深情注视着眼前的军舰,我知道,我们将与“81”结缘,与人民军队结缘。
上午8时许,在阵阵锣鼓声和军乐声中,我们舰载机飞行学员整齐列队,气宇轩昂地通过“出征门”,在家长和官兵们的祝福下,登上了郑和舰。
蓝色的海面上,军舰犁开一道白色的航迹。“战友们,很高兴和大家共同开启一段短暂却意义非凡的海上旅程,希望大家砥砺初心、打牢基础,为通往海天的军旅生涯书写精彩篇章。”郑和舰舰长在广播中为我们送上祝福。
从教室到舱室、从学校到军舰、从陆地到大海……郑和舰给我们这些学员带来了许多惊喜。
习惯了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宿舍里学习生活,首次走进军舰舱室的我感到十分新奇。狭小封闭的空间与整齐有序的内务设置形成鲜明对比,我开始理解了“海军飞行员要先学会当一名合格舰员”的说法。
舱室内,大学教员围绕《甲午战争及其现实启示》进行授课,让我们这些胸怀报国之志的青年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大海苍茫,誓言激荡。在郑和舰的甲板上,我们面对军旗庄严宣誓,在“鹰击长空卫海疆 翼搏深蓝向大洋”的横幅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时间的碑林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地方,会被追寻和铭记。那天早上5时,郑和舰航行至刘公岛附近海域。学员们走向甲板,一边眺望被海雾遮挡的刘公岛,一边聆听教员讲解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当年登岛的故事。
1950年,萧劲光司令员在前去视察刘公岛海防建设时,由于海军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军舰可以用,只好租用了当地渔民的一条渔船。渔民困惑地问道:“你不是海军司令员吗?堂堂的海军司令员竟然要租我的渔船去视察?”说者无意,但深深地刺痛了萧劲光的心,他没有作答,转身对随行参谋说:“记下来,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乘渔船视察刘公岛。”
大潮奔涌,如今的人民海军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化军舰如“下饺子”般入列。凝视着军舰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美好青春融入强军事业,才能成为助推人民海军挺进深蓝的强劲浪花。
航行期间,海军首批舰载机女飞行学员马宇华与我们一同讨论交流。她训练时的精彩故事和个人成长经历,让大家对未来的飞行生涯充满期待。
“早日驾驶舰载机在航母甲板上起飞”“享受军校生活,每天都有新进步”“做一名能打胜仗的军人”……交流结束,我和其他新战友把想说的话贴在走廊的“寄语墙”上,在大海上写下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16日上午,郑和舰缓缓靠泊码头。走下舷梯,海风轻拂。不远处,“热烈欢迎2024级舰载机飞行学员”的红色横幅十分醒目。站在陆地上,转过身再次眺望蔚蓝色的大海,我知道,前方迎接我们的将是一段崭新的征程。
(熊天霞、姜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