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段段与家人的温暖记忆,终化为官兵建功军营的信心和信念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智 等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4-09-22 07:45:07

中秋佳节刚刚过去,一段段军人家庭的温暖记忆,依然令人回味。这些温暖是可以传递的,最终将化为广大官兵建功军营的信心和信念。本期“军人家庭”版,我们撷取三则故事与读者分享。

——编  者

送给妈妈的礼物

■张  智

连队结束某任务不久,中秋佳节就到了,海军某部二级上士蒋康康赶忙打了休假报告。入伍已第10个年头,这是他第一次和家人中秋团圆。

那年,高中毕业的蒋康康跟随亲戚外出打工,路过车站时遇到一队新入伍的海军战士,亮眼的“浪花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还没到目的地,他就给母亲打去电话,提出当兵的想法。

“只要你愿意,妈就支持你!”母亲在电话里坚定地说。第二年家乡征兵,母亲为蒋康康报了名。在返回家乡的列车上,蒋康康难掩内心的激动。政审、体检、面试等环节都顺利通过,他在征兵志愿上郑重写下“海军”,最终如愿穿上“浪花白”。

离开家乡那天,蒋康康身穿军装、胸戴大红花,自豪地站在母亲面前。看到母亲双眼噙着泪,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些年来,他选改军士、当上班长,接连被评为“优秀士兵”……每次休假,他都会把立功受奖的奖章、证书带回家,送给母亲。

去年,连队接到某任务后,蒋康康立刻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中。训练学习一项接着一项,让蒋康康感到压力较大,和母亲的联系也较之前少了。出征前夜,他拨通母亲的电话:“妈,这次任务时间会有点长,但您不要担心我,等我回来……”

陌生地域,天气格外炎热。蒋康康和战友们不顾环境艰苦,积极开展各项训练。在一次练兵比武活动中,蒋康康报名参加多个项目,并在军体五项比武中夺得金牌。他把沉甸甸的金牌放进背囊,“我要带它回家见妈妈”。

休假那天,蒋康康拖着行李箱,踏上了回乡的列车。行李箱中,有日以继夜训练、摘金夺银的胜利成果,有在母亲期许的目光里,奋力前行的足迹……

最美味的月饼

■余  慧

中秋节到来前,家里准备采购月饼。在我们这个南北结合的家庭,家人的口味差异较大。女儿说想吃冰激凌月饼,并问家人最喜欢的月饼是什么味道的。我父母是云南人,他们说,喜欢吃云腿月饼和鲜花月饼。公婆是东北人,婆婆说喜欢吃五仁月饼;公公则神秘地说,他最喜欢的月饼是买不到的。女儿追问原因,公公就给她讲了两个故事。

“我的爸爸,也就是你的太爷爷,是个老兵。20世纪50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苦。他说,他吃过的最好吃的一块月饼是在部队里。有一年中秋节,战士们排好队在操场上赏月,连长给每人发了一小块月饼。月饼里,晶莹剔透的小糖块,在月光下看起来一闪一闪的。在那个年代,糖非常稀缺。战士们舍不得吃,就将月饼捧在手心里,赏月、唱军歌,最后糖在手心里都快融化了……赏月结束后,他和战友们给家乡亲人写信。他说,那是战士们最开心、幸福的时刻。”讲到这里,公公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爷爷,你是不是想念太爷爷了?”女儿搂住公公的脖子又问道,“那你吃过最好吃的月饼是什么口味的?”

公公摸摸女儿的小脑袋,说:“爷爷以前在一个海岛上服役。那时候,生活条件比你太爷爷当兵时改善了不少,但海岛上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艰苦,没有长明电,生活用水也紧张。有一年中秋节前,由于连续几天刮大风,供给船无法在岛上靠岸,所以没有供应月饼。”

“那怎么办啊?”女儿急切地追问。

“白天,炊事班的刘班长带领全班战友,用了半天时间,和面、发面、做模具,用野梨和野山枣等野果做馅,制作成与众不同的月饼。那晚,我带着战士们在岛上猜谜语、唱军歌,品尝自制月饼。战士们都说,这月饼格外珍贵,是最好吃的月饼。”公公说。

女儿听后若有所思:“爷爷,爸爸今年中秋节回不来。不过,我相信他一定能吃到军营里的美味月饼。”

在一旁收拾家务的我,微笑着听着祖孙俩的对话。中秋那天,爱人打来视频电话,向我们展示了驻地的月亮和军营里温暖的节日氛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大漠戈壁还是高山海岛,还有许多官兵默默坚守在岗位上。作为军属,我心中不禁涌上感动和自豪。

两片月光

■马庆民

那晚,巡逻回来后,向军习惯性地看了眼墙上的钟表。时间已近凌晨,他犹豫了几秒,还是拨通了妻子的电话。

不一会儿,电话那头传来妻子小薇的声音:“刚哄孩子睡觉,我也不小心睡着了。”

“辛苦了,小薇……”向军的心头有些歉疚。这段日子,小薇白天上班很忙,还要照顾孩子,身上的压力不小。

“小薇,打开窗户,我有一份礼物送给你。”向军神神秘秘地说。

小薇起身走到窗边,这才发现窗外月色如水,一地银辉。

“小薇,今晚的月亮是不是很大、很漂亮?我想送你一轮明月,一片月光。”向军继续说,“今天,连长说了一句挺有诗意的话。他说,身在高原,月亮看起来离我们很近。我们要守好边关,把宁静的月光送给家人。”

小薇脸上露出了微笑。她想起她和向军在一起的10年里,一起过中秋虽只有两次,却令人难忘。第一次是他们书信往来1年后的初见。圆月当空,晚风轻柔,两人并肩坐在湖边,矜持的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同样紧张的向军,一遍又一遍地说着:“今晚的月亮好大好圆,月光好美……”

第二次一起过中秋,是小薇怀了孩子的那年。他们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她动情地说:“咱们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浪漫不,小薇?”向军笑着问,把小薇从回忆中拉回来。

小薇轻声说道:“浪漫!”

向军感慨地说:“我经常跟连队的战士们说,我们边防军人的心中都有两片月光,一片照在边关,一片照在家乡。”

“入伍这么多年,你还记得家乡的月光是什么样子吗?”小薇脱口而出,随即就有些后悔。

“小薇,我知道你一个人不容易,孩子要你照顾,爸妈身体不好,要不……”向军说话的声音越来越低,然后陷入了沉默。

小薇了解爱人,知道他有多么热爱那身军装。于是,她赶忙转移话题:“好了,早点休息吧,明天我要带孩子去看爸妈,你不是也有任务嘛!”

电话挂断后,向军望着窗外茫茫的雪山,心里五味杂陈。

“指导员,咱们现在可是风雪交加啊,你却哄弟妹说送她月光……”张连长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啥时候回来的,咋一点动静都没有?”向军笑着问。

“就是你深情款款送月光的时候呀!你别说,这还真挺浪漫的。不行,我也要给你嫂子打个电话。我还给她写了一首诗,刚好配你说的‘两片月光’。”说完,张连长笑了起来。

这时,向军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来,电话里传来小薇的声音:“刚才忘了告诉你,可别小瞧了我们军嫂,其实我们也有两片月光,一片照亮远方,一片照亮心中……”

通话结束后,分隔两地的向军和小薇仿佛同时感受到了那两片月光,它们那么亮,那么暖,那么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