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向贤彪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4-12-29 07:41:38

文化成就更高人生境界

■向贤彪

“演员拼到最后是拼文化”,这话是谁说的?于是之说的。于是之是谁?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对他有些陌生,但年龄稍大些的人都认识他。大家是从电影《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认识他的。于是之本是话剧演员,一生情系舞台,偶尔“触电”,便成功塑造了经典的艺术形象。总结艺坛春秋几十载的经历和经验,他用一句话作了概括——“演员拼到最后是拼文化”。

就这寥寥10个字,有着丰富内涵。它道出了许多艺术家走上成功殿堂的“真经”。时下,文坛、艺坛也许朝夕之间就可以升起一颗新星,但绝不可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因为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的人,是难以留下永恒之作的。“演员拼到最后是拼文化”,从事其他行业、其他工作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文化有什么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的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一体。文化既是精神的源头,又是物质的动力。是的,文化之用首先就用于精神构建。红军长征、抗美援朝、大庆创业、航天人对飞天梦想的不懈追求……无一不是精神力量在起作用,而没有文化的浸润,何来精神的迸发与飞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筑精神高地,都有赖于文化的锻造淬火。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人的强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之外,还应有“第六需求”,即“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给人以奋斗的动力,但以此为人生终极目标会助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殊不知,我们还需要比自我“更大的东西”。何为比自我“更大的东西”?“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成贻宾牺牲于南京解放前4天——1949年4月19日。他生前在给未婚妻的信中,表达“新生十大信条”:一个“新生”,一定有着新的人生观,一定有丰富的学术、丰富的学识,一定有规律的生活,一定有果敢的毅力,一定有高尚的品格……如此超然,就在于找到了理想信念这个比自我“更大的东西”。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是与自己生命的约定。生命的奋斗过程就是奔向这个约定的过程。以“更大的东西”作为定盘星,就能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陶冶自己的情操,自觉远离愚昧无知,脱离低级趣味,向更高的追求和境界迈进。

“腹有诗书气自华。”物质的营养,让我们的身体健壮,而精神的营养,则让我们的心灵充实。科学的理论、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滋养我们心灵的营养剂。方志敏读西洋史想做拿破仑,读中国史想做岳武穆,只有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才知晓社会发展规律,立志为改变中国现状而奋斗;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把毛主席著作当作“粮食”“武器”“方向盘”,孜孜不倦苦读钻研,明确了人生努力方向和做人的道理……革命前辈和英模人物正是从经典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习、加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红色经典滋养心灵,让自己在文化的熏陶中攀上更高的精神高地,领略更美的人生风景。

《易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功能的显现、文化作用的发挥,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文化的功能却如滴水穿石、垒石成塔;文化作用的显现好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从根本上说,文化是“化”人的,即提升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境界。经文化浸润最终出现“化”的景象,也就是“变”,可以让一个人由混沌变得清醒,由愚昧变得文明,由卑劣变得高尚,让一个斜着的、歪着的,甚至是躺着的人站起来,且站得更高、站得更直。

诚然,这种“化”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把“化”的功夫下在平时、体现在日常。读一本好书,让心灵浸润于经典,能够获得精神的滋养;参观一处红色景点,与先烈作一次“对话”,能够从红色精神中获取力量;多一点反思,让自己安静一会儿,能够在沉淀中认清自我;做一件善事,让自己多一点付出,能够在积累中升华自我……久而久之,便可逐步提升人生境界。诚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