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树洞”
■何星 刘家岐
战士从“树洞”取出“告别信”。
“徐班长不久后就要退伍了。”消息传来,新疆军区某连官兵都很不舍。在大家心中,这位驻守边防10多年的老兵徐全,不是家人胜似家人。
连队营区一角,一棵柳树承载了老兵的情怀,述说着离别的故事。
每当有老兵离队,或有战友调任其他单位,便会写一封信放入这棵树的树洞中。一封封放入树洞的“告别信”,珍藏在连队荣誉室,见证着一茬茬官兵的坚守。
徐全早已写好“告别信”,在这封信中,他详细描述了营区柳树的由来和历史,记录了他对老班长的一个承诺。
徐全的老班长是位不苟言笑的西北兵。徐全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新兵授枪仪式上。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天气,老班长站在队前纹丝不动,下口令时呵出一团白雾,这一画面深深印刻在徐全的脑海里。
第二年春天,跟随老班长前往执勤哨点,夜宿达坂时,徐全打开车箱发现,除了物资和器材,老班长随车装载了一株柳树苗。
完成执勤任务,老班长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新兵种树。大家抡起工兵锹,一点点凿开冻土层,把树苗栽种进树坑,再给它穿上“保温外衣”……那段时间,老班长每天像照顾孩子一样呵护树苗,直到树苗扎下了根。
那年雪夜,板房学习室的连旗下,老班长独自一人坐了许久。皎洁的月光,将他的身影照映在连旗上。那晚,老班长提前写下一封“告别信”。
一年后,老班长换防到哨点执勤。大雪封山前,他突然发起高烧,军医让他下山检查。老班长说啥也不同意:“能不能先给我输液,我一定能好起来的……”
可是,老班长不得不离开了。因为高烧一直不退,老班长被紧急送下山。躺在团队派来的汽车里,老班长叮嘱徐全,坚守战位,照顾树苗。徐全握着老班长的手,红了眼眶:“放心吧,班长,我们不会让它倒下。”
几年后,执勤哨点整体移防到山下,这棵柳树也被一起移栽到山下。那天,运输车在营区停下。老班长早早等在车前,打开后备箱,看到被包裹严实的柳树,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棵高原的柳树,被重新栽种在营区一角。又过了一年,它长得枝繁叶茂,老班长到了最高服役年限,不得不选择脱下军装。老班长笑着安慰战友们:“我的心永远守在高原,这棵柳树,替我继续为祖国站岗。”
送老兵那天,徐全没有勇气面对这场离别,他独自站在宿舍的窗边,透过玻璃窗,望着楼下送别的队伍。老班长与战友道别、拥抱,似乎还在人群中找寻一个熟悉的身影……
返乡的车上,老班长给徐全发来一条信息:他将一封“告别信”留在营区最粗的那棵柳树的树洞里。徐全取回那封信,阅读着老班长的叮嘱,眼眶湿润了。
从那时起,连队每位老兵退伍,都会写一封信放在树洞中。柳树,也成为戍边精神代代相传的见证。每年新兵下连第一课,连长就会带新兵学习这些信,讲述老兵与柳树的故事。
不久前,徐全的妻儿到连队探亲,他专程带女儿来到柳树下。女儿把手伸进树洞,好奇地眨着眼睛,望向徐全,仿佛在问他树洞的来历。
徐全笑着对女儿说:“这是连队的常青树,这个树洞中珍藏着许多老兵的记忆,只有像爸爸一样即将离开高原的兵,才能采撷珍藏在树洞中的记忆,读懂他们内心的不舍。”
徐全让女儿抚摸树干,之后抱起女儿,对身旁的妻子说:“给我们和这位‘老战友’合张影。”
“一二三,茄子……”相机快门闪动,父女俩的笑容在这一刻被定格。徐全想,周末请假外出把照片洗出来,待离队前,要把照片和“告别信”一起放进树洞。
徐全知道无论将来走到哪里,这张照片都将珍藏在他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在每一次人生重大选择面前,提醒他曾是一名坚守高原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