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清风正气歌丨手杖缩影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顾中华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5-19 07:55:57

手杖缩影

■顾中华

2025年2月19日,“中共一大纪念馆2024年新征集文物藏品成果展示会”举行。一根刻有“厉行节约”4个字的手杖引得人们久久瞩目。这根手杖是董必武生前使用的,也是一位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缩影。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忠诚于党的事业,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但从不谋私利、不搞特权,始终埋头工作、不事张扬,保持着优良作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是他在1957年1月题写的座右铭,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以此勉励鞭策自己,也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

红军长征时,中央纵队成立了一个100多人的干部休养连。在这支特殊的队伍中,30多名妇女干部编为妇女队,由时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副校长董必武任队长。因为留着胡子,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胡子队长”。那时他已年近50,身体也不太好,但他和年轻人一样,背着行囊行军。除了照顾伤病员和4名孕妇、收容掉队的战士,董必武还负责担架队120多人的行军和食宿,有时也帮忙抬担架。一到宿营地,他便忙个不停,安排筹粮、做饭、警戒,到了夜里,还要起来查铺、查哨。一次,他和抬担架的同志换肩时,由于太累了,脚没有站稳,一下子摔在泥坑里。有个调皮的队员见状,给他起了个“泥人董”的外号,他不以为意,还和大家一起笑起来。后来,中央为了照顾年纪大的老同志,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匹马。但董必武一直坚持步行,用马驮伤病员、粮食和书,自己则拉着缰绳在前面引路。

抗日战争期间,董必武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负责统一战线工作,经常要以中共代表的公开身份和社会各界人士打交道。有工作人员觉得他穿得不应太寒酸,建议置备几件像样的衣服。他却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不是要讲阔气,同国民党比,要比革命,比谁是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我们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解放区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逃荒要饭的惨景。”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再次掀起反共高潮。受此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兼管财务工作的董必武精打细算,亲自制定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一次,招待所所长把票据拿给董必武签字,他翻看后认为都属于报销范围,就签了字。所长报账时,出纳却发现有6角钱的车票是私人坐车,按规定不能报销。这个小小的失误让董必武十分自责。他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中央写了检讨信。一些同志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他认为:“这不是小事,关系到党的财务纪律问题。”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

作为中共一大代表、“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从来不摆“老资格”,不争地位、不争名誉,总用“人民公仆”“老牛”自勉,还把自己比作“一匹劣马”,对党给他的职务感到惭愧,曾写下“新功未建惭高坐”的诗句。女儿董良翚有一次在和父亲聊天时,发现他茶壶里没水了,就拿起暖瓶续水,不小心把水洒在办公桌上,她忙取来一块抹布擦拭。这时,董必武瞟了一眼抹布,就势说:“我常说我是一块抹布,党要我做抹布,我就做抹布。”见女儿不以为然,他接着说:“看不起它?你现在不是正用它抹桌子吗?抹布也是有用的哟!”子女们记得,他多次讲“你们知道不知道什么叫‘龙套’?你们要学会‘跑龙套’。就是要甘当配角,不要老想着当主帅”。

董必武诗书俱佳,直到晚年仍勤奋不辍,但他用纸非常节约。除了一些正规题词外,他从来不用白纸、宣纸写书法,日常练字多是用废旧的报纸、日历纸,大楷写了写中楷,中楷缝里插小楷,写得密密麻麻的;毛笔用久后笔头容易掉,他就用桃胶粘上,用细线或者皮筋扎住,再用一段时间。从1939年到1975年,他作诗1300余首,多是写在各种形状的废纸、旧信封、旧日历、旧请柬上。

1956年,董必武的妻子何连芝的单位给干部调整工资,考虑到她资历老、级别低,单位拟定给她提级加工资。董必武知道后,不仅没有同意,还专门去找有关同志说,请他们考虑别的同志。外甥写信请求他帮忙调入国营商店工作。1953年12月,他回信直接拒绝:“现在想凭借私人力量,以介绍方式找工作,那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 信中还写道:“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绝不应该把革命作为谋个人利益的手段。” 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也很严格,并约法三章:一是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二是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三是不许接受礼物。

“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这是董必武所作《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中的诗句,既是对朱德崇高风范的赞誉,也是他自己始终奉行的行为准则。从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时期立志“不为功名不为家”,到晚年坚守初心“彻底革心兼革面”,他为党和人民奋斗奉献了一生,始终勤俭清廉,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