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清风正气歌丨弘扬优良革命传统 留下人生“清廉收据”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高淙淙 责任编辑:杜圣智
2025-05-23 06:37:38

02cbdf52f6514cde367cce1bc4e5f4fb.jpg

“收据单”溢满清廉志

■高淙淙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1965年5月,毛泽东回到阔别多年的井冈山,既欣喜又感慨。他说:“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3张发票收据,见证了毛泽东这次故地重游。当年,毛泽东下榻在井冈山宾馆115房间,共住7晚。第一天晚餐,桌上特地摆上了茅台酒、米酒酿、水果、香烟和丰盛的菜肴。陪同人员发现后立即纠正,并交代厨师,主席不准铺张,他吃得很简单。离开井冈山前,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带着钱和粮票到宾馆财务室结算伙食账。于是便有了1965年5月29日留下的3张“首长”付款发票,上面写着:住宿时间7天,每天伙食费2.50元,共计17.50元。交粮票23斤。购大米款每斤0.12元,计2.76元。

青山不移,初心不改。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井冈山吃红米饭、南瓜汤,为穷人打天下;多年后重返井冈山,依然饮食朴素,按价交费。在他看来,无论处在什么环境、官当多大,都要坚持公私分明、不搞特殊,都要注重小事小节、不丢本色。

江西省长胜县铲田区苏维埃政府伙食账簿记录过一笔账目:“十捌号,主席毛泽东住,付还大洋一元四角八分。”这是1933年8月18日毛泽东到村里开展调查时的食宿费。返回瑞金前,毛泽东再三叮嘱随行人员把账结清:“我们是党的干部,应该带头廉洁奉公,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

时代变迁,清正廉洁的作风依旧,严格自律的操守不变。

1971年8月,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沿途官兵送去连队菜地里种的南瓜、辣椒、小葱、苋菜等。毛泽东听说这些菜都是战士自己种的,依然坚持按价付款。“强军精武红四连”连史馆保存的菜金收据显示,毛泽东共缴“叁元柒角叁分”。

一张小小的“收据单”,字数不多,但承载深厚,溢满老一辈革命家的清廉志,写满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收据单”是收款证明,更是纪律铁证、作风印证。

1973年,周恩来送别访问杭州的法国总统后,请工作人员吃了顿饭以示感谢。饭后,周恩来执意要求秘书结账,但当他看到“十元一角”的发票时,说道:“那么便宜,那不行。”他交代秘书要按市价付足,饭店只好再收了10元。到机场后,他还担心不够,又留下10元钱,托人转交饭店。

1972年11月,邓小平考察江西盐矿,当地招待所按“四菜一汤”标准接待。饭后,他执意按规定交了伙食费和粮票。伙食费收据如今保存在樟树市档案馆,上面写着:“邓小平同志等2人,交来伙食费0.64元,粮票6两。”

1966年,彭德怀考察西昌螺髻山畜牧场,一行十人吃过饭,付费两元后离开。他当晚检查发票,发现每人只收两角钱,立即要求补交,并在给牧场的信中写道:“我们今天在你场吃过饭,每人只付两角钱,实在太少,以6斤肉计,每斤7角,即四元两角;还有其他饭菜,至少十元才公道。除每人已付两角外,另补八元,请查收。”

领导干部出差,一日三餐、一言一行,都是对其原则性纪律性的考验。清正廉明之人,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走到哪里都会把优良作风、清风正气带到哪里。

初心滚烫,正气浩然。今天,那些发黄的“收据单”已经成为红色文物,成为老一辈革命家一尘不染、一身正气的佐证。新征程上,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以党纪约束自我,做到点滴小事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留下自己人生的“清廉收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