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战旗新荣光
■高群
去年底,团里组织“赓续红色血脉、做好新时代红军传人”演讲比赛。聆听战友们的动情讲述,坐在台下的我思绪万千,不由得想起几段采写稿件的经历。
我们团前身是一支诞生在陕北的红军部队,1949年兰州战役中,凭借战斗中攻得勇猛、守得顽强,被授予“勇猛顽强”和“真正顽强”两面奖旗。自此,“勇猛顽强、真正顽强”成为融入官兵血脉的团魂。
作为单位的新闻报道员,“红军传人”是我撰写稿件中的高频词,我也在一次次采写稿件的过程中,去感悟一代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如何在红色精神的洗礼下争当红军传人,如何从红色养分中汲取奋进力量。
高原之上,热血奔流。面对艰险的国防光缆施工任务,官兵们个个喊响“看我的”。在戈壁滩上施工,地质坚硬又多碎石,一铁镐下去火星四溅,胳膊震得发麻,地上却常常只出现一个白点。官兵们“天当被、地作床”艰苦奋斗,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这个红军团在战火硝烟中打出来的精神气质,是红军传人在腥风血雨里凝聚起的打赢基因……进入新时代,官兵直面血火生死考验的机会虽然少了,但他们始终将自己的使命担当高高举过头顶。”刊发在军报的《红色记忆的力量》一文中,我这样写道。
那一年,我们团在高原驻训,需要抽调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奔赴海拔5000多米的一个哨所执勤。那个哨所,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常年刮七八级大风。然而,不需要宣传动员,一封封请战书如雪花般飘向各个连队党支部。小组成员登车那一刻,全团官兵高喊着“勇猛顽强、真正顽强”的口号为他们送行。
任务期间,我前往哨所采访。通往哨所的盘山路,有一段犹如天梯,虽然垂直距离不足800米,却盘绕着18公里山路、50多道回头弯,地势非常险峻。即使我已经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区生活近一年,但是到达哨所时,还是立刻接过了哨所战士递给我的氧气瓶。
在这个伸手仿佛就能触摸到天空的地方,哨所战士的脸晒得黝黑,可脸上的笑容在阳光照射下是那么灿烂。采访结束时,他们在呼啸的寒风中举起一面五星红旗,高声宣誓:“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边关有我,请祖国放心!”
我用相机定格下这一刻,把他们戍守雪山之巅的故事,写进了《云端镌刻忠诚志》一文。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22年,我了解到时任团副参谋长穆拉迪里家中三代四人从军的故事。采访时,我拨通了穆拉迪里的父亲穆赫塔尔的电话。
老人年事已高,但说话条理清晰。他首先讲起父亲克日莫夫的故事。1950年,克日莫夫作为运送物资的驼工队一员,跟随“进藏先遣英雄连”挺进阿里。返回新疆后他被破格批准参军,后来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军官。由于部队任务需要,他主动到西藏阿里地区任职,一干就是半辈子。
穆赫塔尔长大后,像父亲一样驻守在风雪边防线。他的两个儿子同样“子承父业”。大儿子穆拉迪里军校毕业时,有机会去往内地条件更好的地方,一时有些犹豫。穆赫塔尔将自己胸前长期佩戴的党员徽章摘下来,戴在穆拉迪里胸前,叮嘱他:“党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第二天,穆拉迪里写下志愿戍边申请书……
结束将近3个小时的通话,品读不同时代的相同初心,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待我整理思绪,最终写下近两万字的初稿,又经数次修改,《把青春热血融入祖国边疆》的稿件得以见报。
见报稿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后,战友们都为这个70余年接力戍守边疆的军人家庭点赞。穆拉迪里的评论,也道出了团队官兵的心声:“作为红军传人,我们一定会握紧接力棒,续写战旗新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