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音符鸣号角 纸笔作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程 倩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27 06:36:14

音符鸣号角 纸笔作刀枪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

■程  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史上最辉煌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写了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屈辱历史。在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不仅在军事、政治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更在文化战线上高擎旗帜、凝聚力量,领导了波澜壮阔的抗战文化运动,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为夺取抗战胜利构筑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精辟论述:“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在动员人民战争的过程中,有效的方法“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而是“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在党的统一领导和“为工农兵服务”方针指引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在全国,尤其是在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蓬勃展开。

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前线、农村,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现实、鼓舞斗志的不朽作品。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南泥湾》等唱遍大江南北,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戏剧《保卫卢沟桥》《八百壮士》、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新歌剧《白毛女》、秦腔《血泪仇》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抗战思想。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的《荷花淀》等文学作品,以及大量报告文学、诗歌等,深刻反映了党领导下的敌后军民斗争生活。木刻版画、漫画等美术作品成为宣传利器,以至于有人说“延安城是标语和图画装成的”。这些作品是党领导文化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战胜侵略者的重要武器,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鲜活体现。

抗战时期,我党确立了“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的方针,实行“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鲁艺)、延安自然科学院等20余所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军政和专业技术骨干。同时,党还大力开展社会教育,通过冬学、识字班、读报组、夜校等形式,在根据地掀起扫盲热潮。到1944年,陕甘宁边区几乎村村建有文化组织救亡室。党在战火中重建的文化教育体系,极大提高了革命根据地民众的民族意识、文化水平和抗战热情。

各革命根据地积极创办抗日报刊,如《解放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等,宣传党的主张、报道战绩、揭露敌伪、鼓舞军民。在国统区,党领导的《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等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党高度重视文化宣传,将其视作“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中国共产党积极联合国际友人,在国际宣传上争取支持,展现中国形象。如荷兰导演伊文思拍摄了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等,通过国际友人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战意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制定并贯彻面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政策,以及开展深入广泛、涵盖文艺创作、新闻出版、教育普及和国际宣传等多领域的文化动员,成功构建了一条强大的文化战线。这条战线有力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奴化图谋,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唤醒了亿万民众,将伟大的抗战精神熔铸于民族血脉之中,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书写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光辉夺目的篇章。抗战文化的伟大实践及其精神遗产,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救亡斗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至今闪耀着不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