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维和工兵的中国标准
■张晓昆
中国维和工兵展开施工作业。张晓昆摄
在南苏丹的红土地上,头戴蓝盔的中国维和工兵,凭借过硬的作风与担当,已成为许多当地民众心中“和平”与“希望”的代名词。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力量,中国维和官兵不仅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还以中国标准完成各项基建工程,出色的施工质量赢得各方的充分肯定。
王艳辉作为中国第15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指挥长,目前已是第二次带领官兵到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时隔6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看着一茬茬中国维和工兵接力修建的道路、桥梁、营区,王艳辉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我们的中国制造经受住了时间和环境的考验。”在王艳辉看来,他们修建的不仅仅是一条路、一座桥,也是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和中国军队的一扇窗口。“中国维和工兵立起的中国标准,必须维护好、传承好。”王艳辉说。
不久前,在修复“科瓦乔克-卢雅克-瓦拉卜”主补给线工程时,有一段道路距离取土点有60多公里。若改为就近取土,可节省不少时间。但王艳辉坚定表示:“我们不能因为图省事而降低施工标准。”原来,就近区域的土缺乏黏性。道路完工后,雨季通行没有问题,可到了旱季,车辆碾压多了便很容易造成塌陷。“要想保证路面质量,对土质的要求就绝不能打折扣。”
虽然前往取土点取土,路途更远、时间更长,也更辛苦,但官兵们都赞成这个决定。取土、转运、填补、压实……分队官兵精心展开工程作业。为保证任务进度,分队官兵全程在外宿营,每天早上7点就带着干粮从宿营地出发,在野外作业将近10个小时。工程结束时,这条主补给线的路面焕然一新,通行车速可达每小时80公里。
在异国他乡坚守战位,每一名中国维和官兵都深知,自己的工作关系着中国军队的形象。为此,大到一座机场、一条公路,小到一座板房、一道护栏,他们都会高标准完成。
王艳辉执行过很多项任务,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工程有多难,而是施工途中经常能遇到当地民众向中国维和官兵竖起大拇指,嘴里喊着:“China,Good”。王艳辉说,那一刻,大家都真切感受到自己坚守的意义。
自去年12月底部署到任务区以来,中国第15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以精益求精的中国标准,先后圆满完成地下掩体建设、难民营搬迁安置、补给线修复,以及机场平整、超级营地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任务,受到了联南苏团的高度评价。
和平与发展是人民永恒的期望。多年来,一批批中国维和官兵在任务区接续奋斗,为当地民众带来和平与发展的希望。他们立起的中国标准令同行认可,他们创下的中国速度让友军钦佩,他们传递的中国情怀感动人心,充分展现出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