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爱”与“责”的尺度
■空军某旅某连干部 刘科龙
黄沙漫天,某新型装备实弹射击阵地上,下士安杰半跪在瞄准器前。随着射击指令下达,导弹拖着尾焰呼啸而出。
“首发命中!”听到电台传来报靶声,安杰摘下防风镜,笑了。看着他的样子,我既欣慰又感慨,因为就在去年,这个年轻战士还一度想退役回家。
“我啥都干不好,还是别留队了。”当时,听见安杰充满沮丧的自责,我十分诧异。安杰是2022年9月来到连队的,因为工作积极、训练刻苦,很快就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培养对象,还被推荐参加旅里的预提指挥军士集训。
我还记得第一次与安杰谈心,说起他为什么来当兵时,他的回答非常笃定:“我想在部队长期干,目标是在军营建功立业!”眼看距离目标更近了,他为什么突然心生退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我找到了原因。“安排不合理”“讲评不到位”“你怎么回事”“再认真一点啊”……那一周轮到安杰担任排值班员,几乎每项工作结束后,我都能看见安杰的班长邓涛在角落里批评他。逐渐失去自信的安杰,工作越干越拧巴,人也开始“打蔫儿”。
细究邓涛指出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有些“吹毛求疵”:虽然有更好的方案,但安杰的做法也不算错。事后,我找到邓涛,询问他为何如此“针对”安杰,他的回答也很坦然:“玉不琢,不成器。”
与连队其他干部骨干一样,邓涛对安杰寄予厚望,平时自然对他“高标准、严要求”。眼看军士选晋工作即将展开,为了帮助安杰顺利留队,他更是“严上加严”,却没想到,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帮助战士成长,适当的批评确实必不可少,但如果只批评不表扬、只苛求不帮带,战士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会受挫,很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听我这么一说,邓涛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带兵方法出了问题,表示一定改变工作方式,积极进行正面引导。
送走邓涛,我又找到安杰,肯定他之前的努力付出和出色表现,同时告诉他邓涛的良苦用心。谈话结束时,我看见安杰的脸上已经重新有了笑容。连队再次摸排留队意愿时,安杰递交了留队申请书,并在顺利留队后,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我想,“爱之深,责之切”这句话,基层带兵人都很熟悉,但实践中,把握好“爱”与“责”的尺度,却并不容易。当战士出现问题时,及时批评指出固然重要,但同时循循善诱、教育引导亦不可少。现在的年轻官兵思想活跃、个性较强,只有因人而异,“严管”与“厚爱”相济,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朱海涛整理)
责任编辑/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