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志轩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5-08-03 07:28:18

“清”水源洁

■王志轩

文明的人,都喜欢清洁,不喜欢肮脏。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要不断地打扫卫生,以维护自身和环境的洁净。

人们用什么东西涤除肮脏呢?一般来讲是清水。

“清”的本义,是水清澈透明的样子,例如《诗经·魏风·伐檀》有诗句:“河水清且涟猗。”

“清”是一个形声字,其中的“三点水”是形旁,“青”是声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清,朗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

“清”的同义词“朗”也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说:“朗,明也。从月,良声。”“清朗”或者“清清朗朗”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常用的词汇。

“清”的另一个同义词是“洁”。《说文解字》说:“洁,瀞也。”“瀞”在古籍中多与“净”通用。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在现代汉语中,“清洁”二字连用,仍然是常用词语。

“清”的反义词是“浊”,或者“污”。污浊的东西经过清水冲刷洗涤,就会变得干净。“清”字的引申意义是“干净”。例如在晴朗的天气里,碧空如洗,所以太阳被称为“清晖”,天空被称为“清霄”。《楚辞·九辩》:“天高而气清。”朱熹解释说:“清,无垢秽也。”

人的身体需要清洁,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卫生也非常重要。古人重视保持干净纯洁的精神面貌。例如《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令他的大臣:“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意思是从早到晚,要时刻保持恭敬、正直、清廉的精神状态。

保持精神卫生的一个方法是清心寡欲、不过分谋求个人私利。《楚辞·招魂》开篇说:“朕幼清以廉洁兮。”东汉学者王逸注释说:“不求曰清。”不求,即不追求个人私利。清朝学者蒋骥注释说:“清者,志之不杂。”不杂,即内心的纯洁。《荀子·解蔽》说:“(心)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这是说精神世界的无欲、纯一而平静,称为大“清”“明”。

“清”还引申为做事清楚明白。例如《周易·豫·彖传》:“刑罚清而民服。”三国时期的学者虞翻注释说:“清,犹明也。”这里的“清”,意思是把事情摆在明处,明明白白。另外《尚书·吕刑》记载:“皇帝(这里指尧帝)清问下民。”清代学者孙星衍注释说:“清,明察于事也。”这个“清”字,是尧帝明察秋毫的意思。

自古以来,“清”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有史家曾说,人类社会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孔子认为,人是有主观意志的,事在人为。人生的路,也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是清是浊,人自取之。人应该有高洁的精神追求。

孔子带学生游学,听到儿童唱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以此教导学生们:如果水清可以洗头上的帽缨,如果水浊可以洗双脚。这歌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对事情的取舍是有选择权的,取决于自己。人必首先自取其辱,然后别人才会侮辱他;家必先有内部矛盾,然后外人才能破坏它;国必先有内乱,然后外部势力才有机会讨伐它。

清廉高洁的操守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中国传统清廉文化,是新时代清廉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正如古诗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清”即纯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讲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共产党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才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