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母亲记忆里的那碗粥,盛着抗震救灾中最暖的军民鱼水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孙宇来 责任编辑:孙悦
2025-08-03 07:33:18

难忘那碗杂粮粥

■孙宇来

茅文宽绘

7月末的傍晚,老家唐山的天闷热得厉害。窗外,连绵的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沉静。厨房电磁炉上的小锅冒着热气,满头大汗的母亲握着饭勺,望着远山出神。

锅盖被水蒸气顶得一上一下。母亲关掉电磁炉,揭开锅盖搅了搅,招呼我们吃饭。

“那年天气也是这么闷热,在一片废墟中,我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母亲又讲起那件耳熟能详的往事。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姥爷跟着救援人群第一时间赶往震中救灾。16岁的母亲,带着我的体弱多病的姥姥和舅姨们,在家中等待救援安置。

“那会儿,家家户户都摆着一碗水,生怕余震再次发生。大家呆呆地瞅着被震塌的房屋不知所措,直到听见有人喊‘解放军来了,大伙儿有救了’,大家都站起来张望,一双双眼里又有光了……”母亲说到这里,还是会难以抑制激动。

因断水断电,许多受灾群众蜷缩在临时救助棚里。3岁的小舅舅哭闹不止,哭声引来了附近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他不过十八九岁,长着一张清秀的娃娃脸,背着一个小挎包。”几十年过去了,母亲记忆犹新。战士从挎包里找了找,掏出半块压缩饼干,塞到小舅舅手里。之后,他转过身去,看了看受灾群众,眼眶变得红红的。

“请大家稍等一下,我们去找找,看有没有什么能吃的。”战士站起身,朝救援队跑去。过了会儿,战士和他的两名战友回来了。他的手里捧着一块布,里面包着不知从哪里找到的高粱、黑豆、麦子、玉米等;另外两名战士,一个端着一口锅边缺口的锅,一个拎着3只军用水壶:“我们凑到一点粮食,马上熬粥给大家喝!”

在一个坍塌了一半的墙角旁,3名战士架起了锅,小心翼翼地将布里面的粮食抖落到锅里。火苗呼呼地烘着黢黑的锅底,3名战士和受灾群众围坐在一起,静静地望着火苗出神。没过多久,空气中便弥漫起一股久违的饭香。大家吞着口水,盯着那锅粥。

很快,粥被分完。母亲将领到的两碗粥先递给弟弟妹妹,她则仔细打量着那名帮忙找粮食的战士。“他们把空水壶背回身上,几个人看了一眼那口锅,就准备离开。一位爷爷说,孩子,你们喝口吧,还得救灾呢,不能饿着肚子干啊。”

“不用,爷爷。我们有吃的,你们先吃!”

一番推让后,那名战士想到了什么,突然大声说:“这不快到‘八一’了嘛,队伍上给我们准备了粮食,大家伙儿放心吧!”

母亲将信将疑,偷偷跟过去看,才知道原来这几名战士将食物分给了他们,另外炊事班也将做好的饭菜先分给了受灾群众。所有战士安静地坐在一边,脸上挂着憔悴。

回到原处,母亲将小舅舅的碗收回来,用手指蘸着,刮了刮仅剩的一点米汤。她将碗送还给战士们,临走时,感到胳膊肘被碰了一下。母亲回头一看,是那名战士递过来的碗。原来,那位爷爷心疼战士们,执意说自己吃不下,将分给自己的那碗杂粮粥留给了战士。他正笑盈盈地把它端给母亲。

母亲一再拒绝,但战士坚持让她喝,她只好含泪喝下那碗几经转手的杂粮粥。战士收拾好灶火后,又立刻投入抢险救灾中。

那些年轻的绿色身影,在断壁残垣中急切地穿梭,为人民筑起生命通道。而那名善良的战士,母亲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他便已融入人群中。母亲说:“几十年了,他可能已经变了样子,但我始终记得他帽子上的五角星。”

我入伍那年,恰逢唐山大地震40周年。我第一次戴上军帽时,母亲非常高兴,拉着我的手,注视了好久。或许,她想起了那碗杂粮粥的故事,又或许她很欣慰,自己的孩子也即将成为“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