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精神之光耀征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孙文广 责任编辑:孙悦
2025-08-18 06:34:56

精神之光耀征程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孙文广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习主席指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全体中华儿女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熔铸于血脉,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镌刻进基因,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直面枪林弹雨,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穿越至暗时刻,在气壮山河的伟大抗争中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永远是激励我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家国脉动:熔铸赤子情怀的责任担当

近代以后,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曾无奈地感慨,“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正因如此,日本侵略者才敢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然而,“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振聋发聩的高声呐喊,似奔涌的江河,拍打着每名中华儿女的心扉,激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阵阵回响。

古老的中华大地,虽在近代饱受苦难与屈辱,但爱国主义这一植根于中华儿女血脉灵魂的深厚情感,一旦被唤醒,便爆发出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惊人力量,成为抵御外侮、改写历史的强大精神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在东北掀起艰苦卓绝的抵抗运动,江桥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淞沪抗战……中国军民不断觉醒,纷纷奋起抗争。《申报》疾呼:“全民族应一致发力,保卫华北,打击侵略者野心!”《大公报》高呼:“除了抵抗,别无他路!”

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一致团结起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各方力量同意和平解决、一致对外,铸就了风雨来袭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先的爱国主义丰碑……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势不可挡!

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中国共产党发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八路军不待改编完成就誓师开赴抗日前线,新四军迅速集结向敌后挺进,国民政府也表示“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组织正面抗击。

天南海北抗争不绝。东北抗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敌周旋,琼崖纵队在海南岛孤军奋战,港九大队在香港英勇斗争,“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5万余名台湾同胞奔赴大陆参加抗战……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香江之畔到阿里山下,到处都是中华儿女投入这一伟大抗争的壮举。

男女老幼尽数发动。“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北京密云英雄母亲邓玉芬,将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全部战死沙场终不悔。冀中从孩童到老人齐行动,构筑起密不透风的铁壁铜墙。

社会各界全力支援。“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工业、新闻、教育、艺术各界紧急行动起来,宗教界不少僧侣也脱下僧袍,扛起钢枪,参加抗日队伍。

华人华侨倾囊相助。海外华侨抗日救国组织纷纷成立,通过各种方式支援祖国抗战。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发起成立南侨总会,积极组织南洋华侨捐款捐物、回国参战,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伟大抗战精神昭示我们,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气节丰碑:镌刻不屈意志的民族脊梁

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狼牙山棋盘陀峰顶,有一座高耸的纪念塔,专为纪念五位宁死不屈的八路军战士而建,这便是承载着一段震撼人心英雄往事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塔身之上,镌刻着聂荣臻的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一题词似洪钟巨响,穿透厚重的历史,诠释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生与死的抉择,是横亘在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命题,更是丈量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标尺。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与热血,将这种气节书写得淋漓尽致。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以必死信念诠释忠诚担当,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侵略者也不得不为之肃然起敬。

这一气节,是背水一战沉江而死的凛然。1938年10月,东北抗联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被困于乌斯浑河畔。面对日伪军逼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女战士们誓死不屈,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她们的壮举,令日军哀叹:“中国女人死都不怕,中国是灭亡不了的。”

这一气节,是面对绝境慨然赴死的决绝。1940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长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绝境中,面对敌人“不杀降者”的劝诱,他怒吼:“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他双枪在手,孤身迎敌,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生命践行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铮铮誓言。他的壮烈牺牲,让凶残的侵略者也为之震撼。日本战败前夕,伪满洲国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在遗书中写下:“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这一气节,是深陷重围毅然战死的壮烈。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的硝烟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日寇浴血拼杀。当指挥部陷入重围,他登山督战,不幸中弹。部下恳请他退下疗伤,他却斩钉截铁地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张自忠仍在指挥战斗。就连骄横的日军,也被他的气节所折服,将其遗体收殓入棺并立碑。

伟大抗战精神昭示我们,气节乃生命之脊梁、民族之魂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排除万难、压倒敌人所依仗的重要精神气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事关民族大义、根本利益、自身尊严等问题上,都具有凛然的风骨、高尚的气节和雄浑的胆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葆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让气节如磐的精神品格,成为照亮前行道路的永恒光芒。

浴血战歌:激荡英雄气概的烽火交响

翻开中国地图,可以发现有许多以人名命名的地标,左权县、靖宇县、尚志市、佟麟阁路、赵登禹路、雪枫中学……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特殊纪念,把英名镌刻在祖国的山川大地,把英魂融入百姓的生活日常。

日本军国主义者从踏上中国土地开始,就暴露出极其残暴野蛮的本性,铁蹄践踏之处沦为人间炼狱。他们用惨绝人寰的杀戮手段,妄图让中国军民屈服瓦解。1937年10月,日本内阁制定的《处理中国事变纲要》就宣称,“军事行动的目标,在于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

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不断集结起队伍,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无数气壮山河的浴血战歌、英雄赞歌。

浴血战歌里,有身先士卒、身置险地的垂范。“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冒着敌机轰炸、追兵将至的危险,亲自指挥部队转移撤退,被一颗炮弹夺去生命。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亲往一线指挥八里庄战斗,被一颗流弹击中,牺牲在战场上。

浴血战歌里,有寸土不让、寸地必争的血性。“八百壮士”在内外无援的情况下,以孤军坚守四行仓库4昼夜,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的英勇顽强。“刘老庄连”82名官兵与日伪军激战,打退敌人多次凶猛进攻,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浴血战歌里,有短兵相接、以命相搏的勇猛。平型关大捷,这一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八路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沉重打击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喜峰口战役,国民革命军第29军挑选有武术功底的勇士组成大刀队,“血洗日军,全国皆知”。作曲家麦新以此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广泛传唱于中华大地。

浴血战歌里,有远赴异国、血洒他乡的无畏。戴安澜率第200师入缅作战、屡挫日军,于回国突围战中不幸重伤。他令部下将其扶起,整好衣冠,面对北方大呼“反攻!反攻!祖国万岁”,当日壮烈殉国。周恩来为其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伟大抗战精神昭示我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强敌恶敌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承英雄之志、铸就英雄之魂、弘扬英雄之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粉碎一切企图危害中国国家利益、改变中国前进方向、破坏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阴谋行径,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信念灯塔:指引胜利征途的不灭火炬

有一串数字,印证全民族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孱弱:1937年,日本可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造船40余万吨、造舰5万吨,而这些现代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在如此悬殊的国力军力对比面前,中国能不能打赢、怎样才能打赢,这是举国关注的重大课题。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际,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长期性,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洞见抗日战争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特点,科学预见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鲜明提出中国不会亡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等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极大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念。

在14年抗日战争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人民始终怀揣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与日本军国主义搏斗到底。

我们不怕牺牲、不惧艰险。在正面战场,国民党组织一系列会战,节节抵抗、层层遏击,使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破产;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我们决不妥协、决不放弃。面对侵略者发动的一轮轮疯狂“扫荡”“清乡”行动、一个个残忍的“三光”政策,中国军民锲而不舍、顽强不屈,执行“熬时间的长期斗争的方针”,采取一切斗争方式与敌人周旋。在著名的沁源围困战中,8万余名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沁源军民,坚持883个日夜、发起2730余次大小战斗,毙伤日伪军4200余人,成为笃定目标、奋战到底的光辉战例。

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贫瘠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工业实力,敌后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开荒、种粮到养猪、榨油,从制衣、织袜到造纸、制革乃至开办发展兵工厂,我军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为支撑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

我们以弱制强、愈战愈勇。在抗日战场上,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各种作战形式互相配合共同抗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辩证统一的战略战术灵活使用;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人民群众的杀敌创造遍地开花。在内外形势十分严峻之时,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和嚣张的侵略气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伟大抗战精神昭示我们,信念是走出绝境的指路明灯,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可贵品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自己追求的事业充满必胜信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版式设计:方  汉、杨  磊、贾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