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特刊丨致敬·重温红色家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8-21 07:26:59

致敬·重温红色家书

烽烟已远,但有些纸页,依然滚烫,有些文字,依然发光——那是抗战岁月里,前辈们写给亲人的家书,回荡着穿越时空的誓言。

如今,我们重温红色家书。让我们推开厚重的时空之门,走进革命先辈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感悟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红色家书摘抄】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胡孟晋

【致敬心语】

从胡孟晋烈士的这封家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位革命者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和对信仰的无悔抉择。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在生死抉择面前坚定理想信念,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对我来说,无论是在训练场上咬牙坚持,还是在比武考核中奋力拼搏,都时刻告诫自己:只有经历风雨磨砺,才能成长为真正的“革命者”。

——第82集团军某旅排长  刘芳芳

【红色家书摘抄】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白雪樵

【致敬心语】

这封家书,最触动我的是那份坚定的选择。在祖国危难之际,白雪樵前辈瞒着父母毅然漂洋过海回国,投身抗日战场。

这种选择,八十余载后仍在延续。那年,我递交赴艰苦边远部队申请,从都市来到边关,只因深知有些地方必须有人来守护。高原哨所,戈壁训场,我见过澄澈星空,经历凛冽风雪,更触摸到最真实的使命。

昔日革命前辈从南洋到战场,今朝我辈从都市到边关,变的是时空,不变的是主动奔赴的赤诚。

——火箭军某旅助理工程师  王  珍

【红色家书摘抄】

生活难度的话,可卖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过来,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

——程  雄

【致敬心语】

拜读程雄烈士的家书,熟悉的“大别山”跃入眼帘,这是我的故乡,亦是军旅起点。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前辈写下“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的骨肉难舍,和“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的决绝担当,字字千钧,诉说着最赤诚的家国情怀。

如今,置身故乡山麓,看高铁飞驰而过、乡亲采茶收栗,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先烈当年以命相搏、坚信“十年八年就好”的美好愿景早已实现。

——第74集团军某旅排长  肖静玲

【红色家书摘抄】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左  权

【致敬心语】

左权将军家书中那四个“念”字,如重锤叩击我心。这并非普通丈夫的思念,而是抗战硝烟里一位八路军将领用铁血与柔情熔铸的灵魂印记。

身为军人,我懂这“念”字的千钧之重。他默数二十一个月的别离时,正运筹百团大战的雷霆;他书写思念字句的灯下,作战地图已标满歼敌箭锋。小家之念,最终升华为守护万家的如磐信念。红色家书灼烫着今日军人的胸膛,提醒我们每一次坚守战位、每一次枕戈待旦,都是在守护那未竟的相聚之约。

——东部战区空军某部助理工程师  千  茜

【红色家书摘抄】

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

——袁国平

【致敬心语】

读完袁国平烈士的家书,我突然懂得什么是“最贫穷的富有者”,明白这份“贫穷”的崇高意义。

眼含泪花的我,此刻仿佛看到雷达站上默默坚守的哨兵,看到蓝天骄子“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这种“不聪明”,展现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情怀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这正是需要我们传承的珍贵品格。

——中部战区空军某旅干部  徐艺洋

【红色家书摘抄】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王孝慈

【致敬心语】

每次读到王孝慈前辈的这段话,总觉得胸腔里有股热流在涌动。抗战精神从来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这种精神化作干事创业的动力,站好每一班岗、尽好每一份责、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在自己战位上踏实肯干,这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海军某训练基地干部  李衍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