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合之光映照渤海明珠
■解放军报记者 张 丹
随着一架架搭载外国嘉宾的专机平稳降落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天津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八方宾朋。
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全球目光聚焦海河之滨。漫步天津街头,天桥悬挂的横幅、沿街矗立的道旗上,上合峰会标识格外醒目;在天津站、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身着统一服装的志愿者主动上前,为参与峰会工作的人员提供引导、咨询等服务——整座城市都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东方待客之道。
在津湾广场、五大道、古文化街等天津地标,“上合元素”尤为亮眼,吸引众多外国记者驻足观看。在他们看来,天津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洋溢着现代活力,成为一扇感知开放中国的时代之窗。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起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天津与上合组织国家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目前已建立20对友城,建设10个鲁班工坊,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超1.2万列。
海河,天津的母亲河,也是天津的一张亮丽名片。夜幕降临,河面上的流光与两岸的华灯交织成一条绚烂的光影长廊。参加海河夜景文化参访活动的哈萨克斯坦记者阿卜迪马纳普表示,高楼幕墙上中欧班列、智慧港口等“上合元素”光影秀令人赞叹。“天津城市优美、人民友善。去年阿斯塔纳峰会成果丰硕,我期待中哈合作再上新台阶。”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此次峰会吸引了近3000名中外记者注册报道。走进设在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二期S2展厅的新闻中心,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科技氛围。
AI人形机器人“小合”以中、俄、英三种语言实时应答记者问题;移动机器人在工作区穿梭递送饮用水;搭载人机互动系统的融媒体灯光工作站,为出镜报道增添全新体验。多次在华参加大型国际活动报道的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认为,中国技术正助力全球媒体更好地讲述国际合作故事。
在新闻中心的8K超高清沉浸式互动体验区,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从上海启程,途经青岛、北京,再飞越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城市,串联起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历程。“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上合组织采取的高效行动,为世界注入了更多稳定性。”巴西记者纳尔逊感慨道。
此外,新闻中心还特设非遗体验展区,提供天津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传统木工榫卯技艺、郑氏陶胎漆器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体验,吸引众多记者参与。中医理疗展位,嘉宾可体验推拿与诊脉,感受中医文化的智慧与魅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体验活动,让中外记者在报道峰会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天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尽管峰会刚开幕,新闻中心的留言簿上已写满祝福与期待:“愿上合峰会圆满成功,结出更多合作果实”“感谢中国提供的专业保障,让我们能高效开展工作”“愿上合国家友谊长存,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当天津遇到上合,这场相聚海河之滨的盛会必将推动上合组织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促进成员国团结协作、汇聚全球南方力量、助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解放军报天津8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