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阅兵仪式,回顾空袭历史,重庆几代军人讲述家国故事——
“共同守望和平的天空”
■解放军报记者 张 蕾 特约记者 赵晓菡
9月下旬,一个平常的周六。
山城重庆。防空洞背篓菜市场人声鼎沸。清晨,农户在这里售卖刚收获的蔬菜,市民挑选最新鲜的装进菜篮。
吉林长春。第十一届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现场人山人海。先进战机威武列阵,劲舞蓝天,其中不乏飞过天安门广场受阅的“明星”战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齐聚北国春城一睹“明星”风采。
一南一北,和平的天空下,昔日抗战烽火中的防空洞,如今人流如织;守护祖国蓝天的威武战机,成为人们手机里一张张笑脸的亲切背景。
“机舱外是山河如画卷,机翼下是万千人民期待的目光,我们和全国人民共同守望和平的天空。”长春航展飞行沙龙上,运油-20A女机长谭红梅讲述自己矢志飞行、搏击蓝天的故事。不久前,她驾驶战机飞过天安门广场光荣受阅的场景传遍大江南北,被网友亲切地称作“最帅女机长”。
“最帅的是我们整个飞行机组,是整个气势磅礴的空中梯队,是人民空军转型建设展现出的丰硕成果和强军风采!”谭红梅这样解读“最帅”。
“最帅”的风采,97岁的重庆抗战老兵洪代彬,在胜利日那天亲眼见证。
“看到我们自己的先进战机掠过长空,看到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尖端装备,我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夙愿得偿!”坐在观礼台第一排,眼前的景象将洪代彬的思绪拉回80多年前。
1942年9月的那天,他在家乡重庆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时还在上中学的他,听到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响起,便随着慌乱的人流挤进防空洞。不知过了多久敌机离去,因缺氧昏厥的他侥幸生还。那时,他产生了参军的念头。
“当空军、炸日本……”1944年,16岁的洪代彬报名参加空军选拔,考入昆明空军军官学校。亲历了敌人的飞机想来就来、想炸就炸的黑暗年代,洪代彬永远忘不了国家贫弱、有国无防的屈辱和伤痛。
“80多年过去了,我多想告诉那些死难的乡亲,现在,我们的天空,我们中国人自己说了算!”洪代彬说,看到阅兵式上那些年轻、坚毅的面孔,他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守护和平的天空,历史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传递。
“谭红梅是我们重庆人,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大型运输机机长,他们一家还被评为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正是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军人将小家放在身后,守护着我们‘头顶的家园’,才让我们的家更加安宁。”9月18日,渝北区回兴街道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月”微宣讲,重庆“雷锋的士”司机殷其龙结合在天安门广场受邀观礼的经历分享感受。
殷其龙拿出手机,一张张展示9月3日拍摄的“独家照片”。这是他回到重庆后的第三场宣讲。他1994年入伍当了汽车兵,退役后成为山城“的哥”。干一行爱一行,20多年过去,他成为重庆市16名五星“雷锋的士”司机之一,并担任“雷锋的士·红岩先锋队”队长,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
“当天,有29型百余架军机列阵飞过天安门,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为了讲好国防教育课,他结合现场观礼的所见所闻,讲述新时代的强军成就。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无论在宣讲现场与听众互动,还是在行车途中和乘客聊天,殷其龙都感到,重庆人对国防的重要性感触尤深。
就在9月3日当天,渝中区解放小学师生来到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史实展馆,并在隧道防空洞观看阅兵式直播。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1941年6月5日,日军空袭重庆,酿成二战中间接死于空袭人数最多的惨案。每年6月5日,重庆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纪念遇难同胞。
9月20日,全民国防教育日,重庆市各大平台播出了一堂国防教育公开课。
“和平生活不是等来的,是去争取来的。”课上,“六五”隧道惨案幸存者粟远奎老人说,那时的重庆山河垂泪,但断垣残壁上“愈炸愈强”的标语,宣告着重庆人民的不屈。
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殷其龙见证了这些年重庆的巨大变迁。当年,为重庆人提供避难所的1600余个防空洞,现在是火锅店、书店,是纳凉点、博物馆,一片岁月静好。
遇到外地游客,除了将他们带到洪崖洞等“打卡点”,殷其龙还会重点推荐红岩、曾家岩、虎头岩等“红色三岩”,介绍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讲述北碚人民“怒改路名”等红色历史。
“七七事变后,北碚区的东山路更名为卢沟桥路,文华路则更名为北平路,均合路更名为南京路……沦陷一个城市,就命名一条道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熟知梧桐树下的这些路名,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北碚区新兵吴宇涵于9月20日登上了开往军营的列车。
“爷爷是一名老兵,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我听他说过,朝鲜战场上不少战友在敌机的轰炸中牺牲,他的腿也被炮弹的碎片炸伤。”说起即将到空军部队服役,吴宇涵难掩兴奋,“现在,我们的空军多强大!”
“有国才有家,国防强大了,我们才能安居乐业。希望他在部队好好干、长期干!”没有豪言壮语,吴宇涵的母亲李新素话语中充满朴素的期许。
国防连着千万家。和平的天空,从来不是别人的恩赐,需要每一名中华儿女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