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暖一公里”
■王 珍 王 硕
一个周末,火箭军某部某营文书老刘,拿着请假条找到该营俞教导员:“明天早上,我想请两小时假,打车去高铁站接爱人孩子……”
老刘话音未落,俞教导员出声打断:“家属来队可以提前申请派车,你没必要自己打车去接啊。”
谁知,老刘听后连连摆手:“只有15分钟的车程,我就不给单位添麻烦了。”
老刘的“客气”让俞教导员很是不解:这不是麻烦不麻烦的事。新修订的《内务条令》规定,军人家属临时来队,所在单位可以安排车辆到单位驻地的车站、码头、机场等接送。为什么老刘要拒绝这项便利呢?
追问之下,老刘道出了隐情。原来,他家属上次来队时,正赶上单位车辆调度紧张。机关虽然安排了统一接站,但需要凑齐当天来队的家属才能发车。老刘的爱人和孩子因此在出站后等了许久。虽然家属没有抱怨,他担心再次遇到类似状况,就想着不如自己打车去接更为安心。
俞教导员听后,对老刘的顾虑表示理解,但上次属于偶发情况,不能因噎废食。他立即联系机关,确认老刘家属来队当天可以单独派车接站,老刘这才提交了用车申请。
老刘的事得到顺利解决,俞教导员却陷入了沉思:类似的情况还有多少?一些暖心政策是否因机关基层沟通不及时,或者官兵理解有偏差,让落实效果打了折扣?
随后,一场覆盖全营的摸底工作展开,结果显示:有的官兵对福利政策理解不准确;有的在申请遇阻时,担心“给单位添麻烦”,宁可自己克服……
“好政策要达到暖兵心的目的,首先得让官兵理解透彻。”营交班会上,俞教导员的发言引起大家共鸣。他们一致认为,目前阻碍一些暖心政策落实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沟通不畅。
经请示上级同意,该营牵头组织了一场“机关基层面对面”交流会,机关各业务科室代表悉数到场,宣讲政策、答疑释惑。
起初,一些官兵仍有顾虑,不愿开口提问。“就当是唠唠家常,有问题请敞开问!”机关人员见状,率先打破沉默。随后,关于回家住宿申请、日常人员管理、非直系亲属留宿手续办理等问题一个接一个被提了出来,机关人员对照相关文件认真作答,同时针对此前工作中存在的疏漏之处,表达了改进的决心。
搭起“连心桥”,服务暖兵心。在你问我答的交流中,官兵们对各种政策福利和机关业务办理流程有了更多了解。机关人员也收获颇丰,笔记本上记了很多官兵提出的意见建议。
会后,机关各业务科室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整改举措。针对官兵反映的接站问题,他们优化了派车机制,并在各营区公告栏及时更新保障动态,方便大家掌握。
在此过程中,机关还提升了工作主动性:了解到战士小刘因网购教辅材料遇到经济纠纷,第一时间提供法律援助;得知常年驻守偏远点位的已婚官兵面临儿女跨区就学困难,依据相关政策,积极协调地方教育部门加以解决……
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暖一公里”。前不久,在机关帮助下,战士小王顺利办好住房公积金提取手续,随后立即投入驻训准备工作。“如今,上下沟通更顺畅,机关办事更高效,大家练兵备战动力更足了。”小王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