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事论坛丨智能化战争中的集中与分散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黄毅 朱卿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5-10-16 07:00:07

智能化战争中的集中与分散

■黄 毅 朱 卿

引 言

从古至今,战争形态的演进始终围绕着集中与分散这一对矛盾展开。进入智能化时代,信息与智能要素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嵌入作战体系,其泛在联接、自主协同、智能涌现等特性,正重塑战争面貌并深刻变革着集中与分散的内在关系,二者演变为一种动态、高效、有机的融合。深刻把握这一变革,对于构建适应智能化战争的军事理论体系和作战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形分实合,形合实分:力量形态的呈现将更具诡谲性和流变性

智能化战争形态下,由于网络信息体系的支撑,物理域、信息域和社会域深度融合,作战力量的存在形态、部署方式和运用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形散而力聚,形聚而力散”的复杂效果,增加了战场的不确定性和欺骗性。

物理分散与效能集中的有机统一。智能化作战体系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地理上分散的作战单元、平台和要素,通过高速、可靠、抗扰的网络信息体系联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战斗力按需聚合和效能集中。这里的集中,不再是兵力和兵器的物理集中,而是感知、指挥、打击、评估等作战效能在特定时间、特定目标上的瞬时、精确、高效集中。分散是物理存在的常态,以降低被发现的概率和被打击的损失;集中是效能释放的瞬时行为,以形成决定性的局部优势。这种形散神聚的特性,使得力量形态在战场上如流水般无常形,难以被准确捕捉和定位。

虚拟存在与实体力量的相互赋能。智能化战争中,除实体作战单元外,虚拟空间中的算法力量、数据资源、网络攻击能力都成为可集中运用的关键作战要素。一次成功的进攻,可能始于网络空间对对手指挥系统分布式、低强度的佯动攻击,诱使其防御资源错误集中,而后在关键节点发起致命的集中网络穿透。虚拟力量可以模拟实体力量的集中以迷惑对手,也可以增强实体分散部署时的协同效能。实体力量与虚拟力量的这种跨域耦合、相互示形,使得战场“迷雾”更浓,力量形态的呈现更具诡谲性。

动态编组与弹性重构的常态运行。智能化作战体系依托其通用化信息交互标准和开放式体系架构,具备了即插即用和动态编组的能力。作战力量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和特定任务需求,进行临时的、弹性的、最优的组合与拆分。比如,一个无人机“蜂群”可以瞬间在一个作战区域集中,执行饱和攻击任务,任务完成后又可迅速分散,执行侦察、干扰或评估任务。这种力量编成的“液态化”,使得集中与分散的转换频率极高,形态变化极快,呈现出高度的流变性,让对手疲于应对,难以预测己方主攻方向和真实意图。

即分即合,即合即分:作战形态的展现将更具敏捷性和快速性

作战节奏是衡量战争形态演进的关键指标。智能化战争依托近乎实时的战场感知、高速的信息传输、智能化的辅助决策和自主化的协同行动,实现了“发现即打击、打击即评估”的近实时作战。这使得集中与分散的转换贯穿于每一次交战的瞬时行为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敏捷性和快速性。

感知驱动的瞬时火力集中。智能化战争中,火力集中的内涵演变为“传感器—射手”的瞬时最优匹配。智能传感器网络一旦发现高价值目标或稍纵即逝的战机,其生成的目标信息会通过作战云同步分发给所有在线的、处于最佳攻击位置的射手。这些射手可能分布在广阔范围内,高度分散,但火力却能在命令下达或通过“交战规则”自动触发后,于极短时间内从不同方向、以不同方式精准汇聚于一点,形成毁灭性的打击效果。火力集中于效果而非平台,其过程是“即察即打、即打即散”,敏捷性极高。

自主协同下的集群敏捷机动。无人机“蜂群”、无人车“狼群”等智能集群作战是智能化战争的典型样式。集群内部个体之间通过自主协同算法,形成一个分布式、高度智能、“去中心化”的有机整体。它们可以根据统一任务意图,瞬间从广泛的侦察队形聚合为密集的攻击队形,执行协同打击;或在遭受攻击时,迅速分散规避,并自主分配任务,对威胁源进行饱和压制。整个过程的决策和行动主要由算法和预置规则驱动,实现了“即分即合、即合即分”的群体智能敏捷机动,其速度和灵活性远超有人编队。

跨域能力的按需快速聚合。智能化战争是多域融合作战。一次成功的战术行动,往往需要空中、地面、海上、网络、电磁等领域能力的快速、无缝集成。智能化作战体系根据任务需求,瞬间从各域调用所需的能力模块,集中来自不同军兵种、不同领域的分散单元,它们在统一的任务规划和时间节点下,能力被瞬间集中于同一个目标,行动结束后迅速“解散”回各自域内,准备响应下一次调用。这种跨域能力的按需、快速、临时性聚合,是作战敏捷性的重要体现。

巧分而合,巧合而分:指挥形态的演进将更具灵活性和平衡性

智能化技术通过构建“人机协同、智能驱动”的指挥信息系统,极大提升了信息处理、方案生成和态势理解的效率与深度,使指挥员能够更专注于谋略和决策,从而实现“巧妙的集中”与“精巧的分散”,达成指挥控制灵活性、稳定性和高效性的动态平衡。

“任务式指挥”与“算法式调控”深度融合。智能化指挥将进一步强化“任务式指挥”的理念,即赋予下级充分自主权去决定如何完成任务。一方面,指挥员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精准地预测战场发展、评估部队状态、优化资源分配。另一方面,智能算法可以为分散的下级单元提供实时、海量的数据支持和行动方案优化建议,甚至在其授权范围内自主进行协同调控。这种“人定意图、机器决策、自主协同”的模式,既保证了战略战术意图的集中统一,又释放了战术层面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数据赋权分布式决策节点。在智能化作战体系中,高速网络和通用作战图使关键信息近乎实时地共享到所有需要的节点。这意味着,许多事务可以由更接近战场、掌握第一手信息的末端单元甚至单个平台自主决策。指挥权在数据驱动下实现了功能性分散,每个节点既是执行者,也在一定范围内是决策者。而上级指挥机构则从繁琐的实时控制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关键的威胁判断、资源调配和战略博弈,实现了更高层次的集中。

弹性韧网与智能重构保障指挥稳定。智能化指挥体系通过构建分布式、扁平化、多路径的网状指挥网络,具备了强大弹性和韧性。当某一指挥节点或通信链路被毁后,智能系统能够自动、快速地评估损伤,并基于预设规则,将指挥权限转移到其他节点,或自动重组通信路径,确保指挥体系持续运行。这种“去中心化”的生存设计,本质上是将指挥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巧分散”,以避免被对手集中摧毁。而整个体系在平时和重建中,又必须保持指挥意志和作战数据的高度集中与统一,以确保无缝切换和连贯性。这种既能灵活分散以保存自身,又能迅速重组以集中效能的指挥体系,其稳定性和适应性远超传统模式。

自分而合,自合而分:保障形态的展开将更具自主性和经济性

智能化技术通过引入“智能物流”“预置储备”“精准预测”和“无人化保障”等理念与手段,正推动后勤保障形态向“智能自适应型”演进,实现“需求牵引、资源自聚、精准送达、高效循环”,在满足作战需求的同时,提升保障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需求驱动的精准化资源自聚合。智能化保障体系依托覆盖各个作战单元和物资的物联网,能够实时监控资源状态和消耗速率,并结合作战计划、战场态势和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精准预测不同保障需求。当某个作战单元发出补给申请或系统预测其即将需要补给时,智能后勤系统能够自动规划出最优补给方案和路径,指挥无人输送平台将所需物资主动精准地配送至用户手中。在算法调度下,资源根据需求自动聚合,又在使用后自动分散回到补给网络,极大地减少了等待时间、物资浪费等问题发生。

前置分布与即时响应的弹性保障网。智能化保障通过建立分布式、网格化保障网络,将保障资源预置分散到作战区域的前沿和纵深。当局部爆发战斗、产生集中消耗时,该系统能迅速响应,从周边多个分散节点即时集中资源,快速输送满足作战需求。战斗结束后,保障网络又恢复常态分散监视和补给状态。这种“分散预置、即时集中”的模式,既避免了在一线集中大量保障物资和人员带来的风险,又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及时可靠的保障支撑,展现了出色的弹性和经济性。

智能维修与能源管理的自我维持。装备维修和能源补给是保障的关键环节。智能化技术使这两方面向高度自主演进。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和嵌入式传感器,装备能够进行自我状态监测和故障预测,并将信息自动发送至维修系统。系统可自动生成维修方案,派遣无人维修平台或借助增强现实技术等指导现场人员实施精准维修,实现维修资源按需集中,呈现出高度的自我规划、自我调度和自我执行的特征,提高保障效率和可持续性,使部队自我维持能力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