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跨越时空,与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书信对话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杨娟 常晓军 责任编辑:王粲
2025-11-02 08:23:13

跨越时空的书信对话

■杨  娟  常晓军

在当代红色文学创作领域,书信体文本因其天然的私密感与对话性,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独特媒介。军旅作家丁晓平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写给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的一封信》(刊载于《湖南文学》),以跨越时空的书信对话为载体,将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短暂而光辉的生命,巧妙嵌入宏大的抗美援朝历史叙事中,为读者打开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英雄往事。

蒋宗英,1931年5月生于湖南澧县,从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1949年8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1951年4月,她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抢救伤员时遭遇敌机轰炸,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不满21岁。从澧水之畔的懵懂少女到鸭绿江边的无畏战士,蒋宗英曾在家书里记录下众多亲历的战场细节。丁晓平则以书信体进行创作,将体裁优势与历史记忆的重构深度融合。

一方面,作家以当代书写者的身份,向长眠的蒋宗英发出跨越时空的问询,“想当年,您也是横跨澧水,从多安桥离开家乡澧县前往临澧的吧?然而,您这一去,谁也没有想到,一别成了永别。”提问式表达,是对历史与当下距离感的消解,顿时让读者置身于与革命先烈直接对话这一情境中;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蒋宗英生前家书及个人事迹等史料的整理,形成当代与历史书写的叙事闭环。

“我知道,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寻找’,这也是一次有意义的‘遇见’。”为了能真切触摸蒋宗英的生命轨迹,丁晓平专程奔赴长沙、益阳、常德、澧县等地查档案、寻足迹。在湖南烈士纪念塔内,他查到蒋宗英的基本信息;在常德市档案馆,他找到蒋宗英的学籍登记册;在澧县文庙,他看到了蒋宗英曾经读书求学的地方。正如他在信中写的那样:“阅读这样的文字,阅读这样的历史……其实我也是在阅读您少年、青年的成长史。”丁晓平在寻访中细细还原蒋宗英生活的点滴细节,使蒋宗英的形象从史料走向日常;又在信件中事无巨细地向蒋宗英诉说她牺牲后身边亲人对革命道路的追随以及家乡建设的巨变,让我们看到红色精神的传承接力。

丁晓平在作品中精准捕捉蒋宗英家书的精神内核:“入党是不容易的,我还需要下最大的努力,创造我入党条件,将自己的身心献给党和人民。”在给哥哥的家书中,她写下“我甘愿牺牲我的一切,甚至是头颅”。朴实的自白,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在抗美援朝战场,她写下“我绝对相信,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属于中朝人民的,属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言语之间,生动展示了在战争这一残酷底色下,战士们直面生死、积极昂扬的革命精神。

文学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通过情感的传递,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形成精神共鸣。丁晓平关注蒋宗英的英雄事迹,也关注她的个体命运和情感世界,凸显个体情感的表达。“在阅读您的家书的过程中,我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在我脑海中幻想过的那些激烈的战斗故事,或者富有传奇色彩的战场趣闻,抑或战火纷飞中的往事。”“我看到的是日常生活的记录,家长里短的问候,儿女情长的叮嘱,拼搏奋斗的汗水,当然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及斗志昂扬的信仰追求。”这是丁晓平阅读蒋宗英信件的感受,也奠定了他的写作基调。他着重刻画蒋宗英身为女儿、战士、青年的多重身份,聚焦蒋宗英作为“人”的细腻情感。

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开始,身在辽阳军营的蒋宗英在给哥哥的信中,依然惦记着家乡的情况,叮嘱哥哥“不断地加强对自己和对群众的教育”。充满画面感的细节,让英雄形象从历史时空回归到有血有肉的个体。丁晓平在作品中写道:“我通过您的家书在字里行间寻找您……我在寻找什么呢?与其说我是在寻找那段个人的小经历,不如说我是在寻找一个时代的大灵魂。”这些阐述,升华了对这篇私人书信的解读。

红色文学的价值之一在于让革命精神成为流动的传统,而非凝固的标本。丁晓平的作品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蒋宗英的忠诚与坚守,让“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精神,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他以两代人对话的叙事视角,传递出“那份‘永远年轻’的精神,应该是两代人共同的底色”,从而让红色基因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成为当代军人的精神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