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金陵雨祭:那座雕塑上凝结着80多年未曾干涸的民族血泪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金美姊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5-11-28 06:25:54

金陵雨祭

■金美姊

扬子江畔,初冬金陵。薄云垂野,古城肃穆。

南京,迎接我时是阴雨天,送别时也是。

这是一座拥有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33处较大规模烈士纪念设施的城市。凝视着地图上星罗棋布的陵园坐标,我不由沉思:究竟是南京建造了这些陵园,还是在这些陵园基石之上,生长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南京?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我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那尊扭曲的《家破人亡》雕塑,以撕心裂肺的姿态,诉说着那场暴行带来的沉痛苦难——“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的妻。苍天啊……”冰冷的青铜在细雨中泛着暗光,仿佛凝结着80多年未曾干涸的民族血泪。我忽然懂得,这座城需要雨水,不仅为洗涤尘嚣,更为承载哀思。

步入序厅,聚光灯下“死难者300000”的巨型字样,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印记,如烙铁般灼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里。两侧幸存者照片墙构成特殊的生命叙事——1113张黑白照片已凝结成永恒的见证;而另外100张彩色照片,仍在凝视着今天。当我的目光与一位白发老人相遇时,她眼角细密的皱纹里,分明还嵌着1937年的风雪。

抬头望,每12秒,一颗流星坠落,一个姓名在黑暗中亮起又转瞬熄灭。12秒,这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每个鲜活生命消失于世间的时间间隔,是那6周暴行被压缩成的、令人窒息的计时单位。在历史长河里,这些名字行将消逝,但纪念馆以庄严的姿态将他们一一铭记,浇铸成18本铁书,陈列在肃穆的壁龛里。

从沉重的祭奠中转身,步入南京保卫战展区,硝烟穿透岁月扑面而来。眼前,是沉默的物证,也是未曾冷却的热血。日军爆破后残存的光华门城垣、雨花台阵地上中国守军遗落的斗笠与机枪、在紫金山麓中国军队依托碉堡殊死抵抗的身影——每一件武器、每一处弹痕,都在诉说着中国军人“誓死抵抗、共御外辱”的铮铮铁骨。他们用血肉之躯,在千年金陵筑起了城墙。

然而,城墙还是被打破。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一场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惨案骤然降临。40余个昼夜,整座城市沦为血海。三分之一的建筑在炮火中化为残骸,30万以上的生灵惨遭杀戮,有记录的强奸案超两万起……这座古都被撕裂成人间地狱。

“万人坑”遗址中遇难儿童遗骸额头上清晰可辨的弹孔、留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的程瑞芳在日记手稿中留下的血泪笔触,以及美国人约翰·马吉镜头下定格的惨状……这些物证、文字与影像共同讲述着屈辱惨痛的历史,一件件展品凝聚着无声的呐喊。它们仿佛从历史深处伸出手来,撕扯着每一位来访者的心。

步出史料陈列馆,在我眼前,汉白玉雕琢的《和平》雕塑静静矗立——一位年轻母亲怀抱婴儿,手托展翅的和平鸽。人们在雕塑前驻足,将这象征安宁的影像收入镜头,也把对和平的祈愿带回生活。

此刻,我终于领悟建立这座纪念馆的意义——它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昭示未来。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80多年后,这片土地抚平伤痛,以繁华与生机,来回应那段至暗岁月。

发展就是最好的告慰。今日金陵,新街口商圈璀璨的霓虹、南京图书馆千万册典籍中散发的书香、秦淮河畔游人的悠闲与游船的灯影……正是对历史伤痛最庄重的回应。

金陵的雨依旧清冷,落在《和平》雕塑母亲的肩头,也落在《家破人亡》雕塑凝固的泪痕上。历史的伤痛不能忘却,城市的新生倍加珍贵,让我们将记忆熔铸成面向未来的警世钟,昭昭前事,惕惕后人。